本报记者 曾令菊 通讯员 杨绪伟
“我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地租。我自己常年在这里做些喂鸡鸭、除杂草等杂活儿,每月都能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真是足不出村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5月17日,在商城县金刚台镇杜畈村凉亭组本森种养殖生态园,50多岁的贫困户张永清说。
本森种养殖生态园的负责人蒋本森,曾在温州做建筑近30年。2015年,他响应县里能人回乡创办经济合作组织的号召,回乡流转了300多亩田地和山林创办了本森种养殖合作社。在眼前这片偌大的生态园里,他实行立体种养殖:山上放养火鸡、土鸡,开垦出冬桃、猕猴桃等5个采摘园。6口塘水面养鸳鸯鸭,水下养鳜鱼、黄鳝、泥鳅等。田里大棚种植香菇、羊肚菌。40亩稻田种植生态水稻,在沟垄里养小龙虾。还用20亩田种植一年两季的茭白。
“大伙儿都把我这儿叫‘动植物生态观光园,’这名字美吧!”黑黑瘦瘦的蒋本森说话语速快,人精明风趣。他掰着手指头利落地算起自己的收入:4月份刚收完的10万棒香菇,都被来自南京、合肥等地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上门收购了,按一棒收入13元算,总共有100多万元的进项;刚开卖的小龙虾,都被直发杭州的批发市场了,一亩田纯利润能达4000多元,40亩就能收入10多万元。“我赚钱了,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赚。我这里呀,是一年四季活儿不断,所以常年需要大量人工。仅去年一年,我们就带动了附近75户贫困村民300多人增收呢。”
60多岁的余明生在生态园里主要负责栽果树、给花木除草,“我年纪大了没办法外出挣钱,现在在家照顾两个孙子上学,空闲时来这儿干干活儿,每月也能领到1500多元的工钱。活儿轻,人不累,又在家门口,划得来。”
“你看,我这休闲垂钓的走廊已基本完工了,准备今年农历八月正式开启垂钓营业模式。”蒋本森环顾着眼前花木葱茏、水波闪烁、大棚林立的“生态园王国”,脸上荡漾着满满的喜悦和憧憬,“园内正在筹建餐馆、儿童乐园,不久这里将成为一个集采摘、观赏、垂钓、餐饮等休闲娱乐一体化的乐园,成为城里人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最佳去处。到那时,将会有更多的贫困村民被吸纳进来,将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