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五月的鲜花开满山坡,新县的大山芳香弥漫。一条新修的乡村水泥路从新县吴陈河镇街道往东南方通向陈洼村。150亩的精准扶贫花木苗圃示范种植基地毗邻着水泥路,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下派该村的第一书记刘时春和村民们在苗圃里忙碌着。“去年年底,在刘书记和村干部的协调下,终于修通了这条路,我们出行方便了,这真是一条民心路啊!”村民陈良稳由衷地感叹。
“陈洼村位于新县吴陈河镇东南部,距中心集镇3公里,全村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500亩,山场面积约2200亩。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354户1446人,全村现有五保户17户17人,低保户75户9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227人。其中,已脱贫35户116人。”自去年驻村以后,通过入户调查、精准识别、与村支两委和党员群众座谈,刘时春对村里的情况熟稔于心。
白天入户调查,晚上辗转难眠。如何才能让贫困户如期脱贫这个问题始终印在刘时春的脑海中。苦思冥想不如问计于民。刘时春反复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向村里老党员、贫困户请教,向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问计,一张脱贫蓝图跃然于心。
2016年,经过刘时春和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引导成立了2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83户227名贫困人员全部吸纳为合作社成员,建设花木种植、淮南猪养殖、油茶种植“三大基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该村创新模式、重点打造了花木产业示范种植基地。同时,争取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资52万元作为贫困户的入社股金,进行购苗培育,并负责苗木销售,首期签订10年包销合同,解决了苗木的销售难题,发挥了良好的带富效应。此外,积极引导贫困人员在自家房前屋后及撂荒土地上种植花木,同样享受帮扶政策,形成陈洼特色和品牌,达到“一村一品”,使陈洼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村”,让群众普遍受益,加快了精准脱贫步伐。
“陈洼村整体脱贫能稳步推进,得益于我的‘娘家人’。”刘时春笑着对记者说。2016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事项27项,现已完成了村中心广场建设,已建成2处游园、3处高标准水冲式规范化公厕,建成1处300平方米生态植草砖停车场,并在村道沿线安装路灯35盏,为村捐赠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设备50余件(套),投入15万元改善村部办公条件等。
倾心扶贫路,汗水洒山乡。“驻村帮扶就要扶真贫、真扶贫!”这是刘时春的铮铮誓言。去年以来,刘时春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利用争取来的新县人社局项目资金6万元和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帮扶资金15万元,建成了村党员教育服务中心,利用该中心以“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四业同创”三个载体,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同时,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并狠抓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村级“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模范带领村组干部遵规守纪,秉公办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去年以来,刘时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为该村残疾人陈家良等落实假肢、轮椅等辅助用品7件;为村小学校31名在校学生,每人免费定做校服1套,发放书包等学习用品1套。同时,深入组织开展“送知识、送健康、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群众诊疗、送药、送书、送种子等,其中药品价值达4.5万元,受惠群众1200余人(次);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及扶贫日活动,为贫困人员送上爱心善款37500元,及米、面、油、衣服等礼品物品5000余件;严格运用“4+2”工作法确定保障兜底人选的同时,采取村党支部推荐上报的方式,解决了该村夏宗凤等村民因患重症导致家庭特困的人员保障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带好一个村级班子、落实一个脱贫规划、实施一批扶持项目、培育一个致富产业、实施一批转移就业、联系一家帮扶企业等方式,强力推进驻村‘四项任务’落实,重点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确保贫困人员如期全面脱贫。” 刘时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