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红
“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是出山店水库移民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库区移民努力的方向。
相信政府,相信自己,谈到搬迁后的发展,平桥区种粮大户孙建波和安俊良充满信心。
孙建波是石桥村孙寨组组长,40多岁,面色红润,浑身充满力量。他向笔者展示了营业执照,注册户头是平桥区平昌关镇隆丰家庭农场,生产范围是:初级农产品种植、水产养殖、蔬菜种植、销售。他说自己承包了本村50多亩土地,机械耕种,收入不错。由于是独生子女,这次“人五田五”的集体财产分配,他们就享受到双人份的政策。移民新村分房,他要了两间两层2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除去7万元的房屋补偿款,需要再掏10万元,由于有积累,他不觉得负担重。
搬迁后,田种不成了,孙建波不急,说会开车,爱人还想再找块地开个农家乐,种点粮食种点菜,挨着水库,肯定有游客。“只要人勤劳,日子就不愁。”孙建波讲。本组搬迁协议,他第一个签。本组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案,他起草并在家召集村民,和乡工作组共同讨论通过。他说,将来要留在本地继续发展,效力乡亲。
安俊良比孙建波要年长10岁,是清淮村安庄组人,肩宽体壮,情绪乐观。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大地,是全国表彰过的种粮大户。2001年,他看到农民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觉得心疼,就和弟弟共同筹款40多万元,买了农业机械,插秧机、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植保、土壤耕作等机械,承包了150多亩土地。正常年份,年产稻、麦20多万斤,除去交付田地主人每亩地100斤稻谷,收入10多万元。近年由于城镇化,承包土地有所减少,也保持八九十亩的生产规模。
谈到搬迁后的打算,安俊良说,他打算把新家安顿好后,去沿海地区找他几个营销做得不错的朋友,谋划新生活路子。初步打算是买辆车跑物流,对于改行后的生活,他不担忧,也不埋怨。多年的种粮经历,积淀了他应变的能力,磨炼出应对风险的沉着心态。
“土地承包时,国家帮我提供了无息贷款,现在国家要修水库造福百姓,也该我们做点奉献了。”安俊良说出他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