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昆
“上半辈子就忙活了这栋小楼,我舍不得啊!”望着自家将要拆除的小楼,浉河区游河乡山淮村左寨村民组的张广荣恋恋不舍地说。随着出山店水库首批移民征迁工作的推进,左寨村民组已几乎搬空,只剩下遍地的瓦砾和空旷的房屋。无人的废墟中间,一栋别致的小楼显得格外抢眼,这里虽然早已不具备居住条件,但张广荣依旧每晚都会回来,在自己亲手建起的小楼里,枕着故乡安然入睡。
山淮村左寨组共有188户移民,为统筹推进移民搬迁,3月9日搬迁工作动员会召开以后,浉河区实行单位包保责任制,共有45个单位89名干部进入左寨组做移民搬迁工作。负责张广荣家的包保干部赵峰说:“搬迁协议都签了好久了,但我们来村里做工作时,每次都发现张广荣大姐还住在家里。今天她又反映自家水井的赔偿价格问题,我们耐心地跟她讲政策。其实大姐不是不明白,只是想有个借口好在自己家里多待几天……”
早在半个月前,张广荣依依不舍地搬离了小楼,但一夜辗转反侧后,她又搬了回来,认真地和工作人员商量,要住到房屋拆除的前一天再走。“这儿原来是土墙瓦屋,我家靠拉马车积攒了点钱,才建起了这栋小楼……当初这檩子、大梁都是我一根根背回来的,砖瓦也是经我手一点点扣上去的。其实,我只是想在老家多住一晚。”说起当年建房时的艰辛,张广荣一脸的不舍。
除了小楼,张广荣更舍不得自己的田地。“我们这儿种啥成啥,原来种的有三四亩百合,现在改种豇豆,每年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1968年发大水也没淹到我家的田,今年我准备继续栽200株西瓜苗,万一淹不着我还能有点收入。”张广荣暗自盘算一个既不耽误国家工程建设,又不影响自己种地增收的计划。
四月的山淮村,天气已很炎热。站在院内的老树下,张广荣回想起街坊邻里在此纳凉聊天、打牌消遣的旧时光——一个个惬意的午后,是她小院里最美的过往。如今,她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希望能让准儿媳妇回来认认老家的大门,但这好像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待她把家里的最后一件物品——竹床运走,警戒线就要拉起,故园终将成为记忆。
“回头到我三官社区的新家来吃琵琶果。”临行前,张广荣对笔者说,“几天前,我就找人把院子里的琵琶树和桂花树移到三官了。回头来新家坐坐,看看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