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晨曲
巧手采茶忙
美丽乡村郝堂
茶叶评审

本报记者 周海燕 徐磊

阳春四月,群山披绿。茶山上,无边的绿色层叠着远去;工厂内,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茶林中,漫山茶农穿梭如织;市场上,人流络绎不绝,展示着茶市的兴旺……采茶忙、制茶忙、卖茶忙,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漫步浉河区董家河镇万亩有机茶园,举目远眺,只见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满山翠绿尽收眼底,新建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镶嵌其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不禁感慨:是信阳毛尖,绿了信阳山,扬了信阳名,富了信阳人!

红绿相宜 筑起茶产业脱贫梦

信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作为信阳的一项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近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从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入手,上演着茶叶产业化建设“多重奏”,奏响了信阳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曲。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10余万亩,茶叶产量达5.95万吨,总产值达100.8亿元。全市现有茶叶集贸市场120个;茶艺馆、茶楼28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86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5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000元。

毋庸置疑,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淮南茶,信阳第一。”千百年来,信阳毛尖身披绿袂,飘然天下。今日之信阳,一个个茶叶加工厂令人赏心悦目,一片片标准化茶园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我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认真研究茶产业发展规律,把茶产业当作大事来做,做成了一篇大文章。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茶产业发展带动了信阳农民致富。信阳“茶王”刘文新,一个卖鸡蛋出身的“草根”,追求茶事业,痴迷茶文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华丽转身为新世纪“茶王”。而文新牌茶叶,早已闻名全国,远销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惠民的大事来抓,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从精制传统绿茶到研发生产 “信阳红”红茶,形成了红绿争艳、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信阳红”的开发,结束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使茶农增收由绿茶生产一条渠道拓宽为绿茶、红茶生产两条渠道。信阳红茶的逐步推广,引领带动了全市夏秋茶的开发生产,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各县区、各有关企业努力加强市场调研,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坚持多茶类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丰富茶产品,延长产业链,除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等高档茶生产外,还注重中低档茶的生产,推出了炒青、蒸青、烘青、乌龙茶(观音)、黑茶(砖茶)、红碎茶和花茶等茶品类。初步统计显示,去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已达5.95万吨,总产值达100.8亿元。其中红茶产量7740吨,产值15.6亿元;黑茶、乌龙茶、花茶等其他茶类产量2660吨,产值6040万元。

“车云山庄”位于董家河镇海拔600多米高的车云山上,山庄主人潘家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夏秋季按每亩茶树鲜叶生长量300公斤至350公斤算,其利用率不到30%,即每亩有200公斤至250公斤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利用。生产红茶后,夏秋季鲜叶变成了宝,茶农亩均增收1500余元。如今,在信阳流传着一句话:茶山还是那座茶山,茶园还是那个茶园,增加一亩地,增加几千元……这句话描述的正是有了“信阳红”后,茶农收益大幅增加的景象。

为让更多的农民因茶而富、因茶而强,市委、市政府开始由单纯研究茶叶产品向茶文化研究转变,发掘茶文化特色,使传统的豫楚茶文化成为毛尖品牌和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促进茶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把茶园建设、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叶品尝、茶叶销售与旅游有机结合,把茶叶基地建成茶叶公园、茶叶民俗风情园,推出茶园生态游、体验游、名优产品展销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游客满意的极具信阳特色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和绿色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全国著名的“毛尖茶、红色游”双品牌。茶产业发展带动了茶乡贫困茶农致富。浉河区浉河港镇郝家冲村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帽”,奔上致富的快车道。

如今,信阳茶更是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营销,每天都有大量订单从全国各地发往信阳。目前,信阳毛尖在多种电商平台共设销售网点近4000家,销售业绩稳步增长。信阳同时加快生产乌龙茶、饼茶、花茶和出口精制茶,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和茶机械、茶器具等,呈现出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今年4月15日,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信阳毛尖茶”以59.91亿元的估值,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二,成为国内最具品牌经营力的三大茶叶品牌之一。

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茶产业发展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但仅仅依靠茶叶,也只能是一枝独秀。要彻底摆脱贫困,还必须依托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村脱贫攻坚步伐。

4月21日,记者在商城县河凤桥乡赵棚村采访时,遇到正在采摘香菇的村民盛启学。他边干活边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可别小看这小菌菇,它可真帮我致了富!去年我从‘和盛’那儿租了一个菌棚,净赚了4万多块钱!”

盛启学所说的“和盛”,是商城县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3万平方米现代化新型菌棚出租给当地农民。不少像盛启学一样的贫困户在这里租用菌棚,平均种植1万袋至3万袋菌菇,每年纯收入3万元至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致富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入股入社,通过“龙头”带“龙尾”,能者帮弱者,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汤圆黄国粉”,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直接收购一条龙服务,现已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水磨糯米粉生产龙头企业,2014年11月在“新三板”成功上市。

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市每年拿出2000万元以奖代补。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全面开展农村土地、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五权”确权办证,变资产为资本;与金融部门合作,将农村“五权”纳入抵押担保范畴,将死钱变活钱;开展土地流转,并小田为大田。这些措施催生了各类家庭农场2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913家,建成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成为引领群众就地脱贫的重要力量。

“要不是村里的合作社带动,我咋能脱了贫?”新县泗店乡泗店村残疾村民吴世金和母亲相依为命,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过去每年都要靠救济生活。去年,泗店乡成立了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大别山干部学院合作,创办泗店村体验式教学点。吴世金加入了合作社,建成农家体验点,年增收8000多元,当年实现了脱贫。

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建立了合作养老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成立了豫阳鹅业养殖农民扶贫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出资1000元、政府补贴4000元,作为贫困户入社股金,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鹅苗、饲料、防疫、技术服务,统一回收、销售,已有103户356人加入合作社,贫困户年分红超过2000元。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政治意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使命意识,“改革发展、振兴老区”的责任意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了“传统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园区+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农村电商+技能培训+贫困户”“生态补偿+公益岗位+贫困户”“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本土资源+平台支持+贫困户”8种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了中央扶贫办的称赞。

美丽乡村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是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而“美丽乡村+合作社+贫困户”更是信阳留守贫困群体脱贫的一条坦途。

“村子闭塞、贫穷,过去家门口小河里的鱼虾卖都卖不出去。”4月21日,记者在新县周河乡西河村采访时,村民张言霞满脸自豪,“这两年可不一样了,我开办的农家乐红火得很,再加上卖些土特产,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4万多元。”

西河原是一个贫穷荒芜的山村,通过整合资金引导群众进行保护性改造,将破旧衰败的村庄建成了城市人体验“乡愁”的乐园,成为全国11个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景观村落的乡村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仅2016年国庆节期间,就接待游客8万多人,旅游综合收入近600万元,带动全村和周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美丽乡村也是生产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农村价值、农民幸福,把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推群众脱贫的重要抓手,积极整合各类涉农建设性资金,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食、住、行、购、教等方面的配套服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既保护青山绿水,又突出产业带动”的理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通过开展“十百千”创建活动(即重点建设10个美丽示范镇、100个美丽示范村、100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让美丽乡村成为“距离自然最近的天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目前,全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一大批田园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村,其中美丽乡村149个,4个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1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个镇(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村),6个村被列为中国景观村落,郝堂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依托信阳生态资源优势,我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消费为核心,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的方针,以生态为主线,以山水为脉络,以田园为依托,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业旅游村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产业链完整、利益联结机制紧密的标准,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快速发展。

成绩虽然可喜,但距离2020年信阳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的目标,还有一段里程。

201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我市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为抓手,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完成省定减贫目标,确保光山、新县、潢川三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不走寻常路,脱贫不是空承诺。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信阳一定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创造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信阳奇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