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建设
畅游百花园
绿色乡村

本报记者 崔阳

宜居,已经成了当今中国人非常关注的一个新概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宜居城市”的桂冠接连多次戴在信阳这座城市的头上呢?

处于中国五个重要分界上的信阳,大别山绵延起伏横贯她的南部,淮河逶迤东去横穿她的北部。一南一北两大天然“生态屏障”,造就了她“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环境特征。

这里气候舒适,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为15.1℃至15.3℃,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是人类最为理想的栖居地。从唐朝开始,信阳的茶就已成贡品。苏东坡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到了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获得了金奖……

然而,生态禀赋是祖先留下的,但城乡“宜居”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信阳能够成为宜居天堂,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1992年以来,凭借“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信阳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在每年“五一”前后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振兴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茶叶优势的长足发展。业已举办的24届信阳茶文化节,其招商引资、茶叶展销、经贸、旅游、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使茶成为信阳的名片,信阳的骄傲,信阳城乡宜居的媒介和引导。

信阳城市 一幅凝固的画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大自然对信阳的恩赐,也是信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梅启林到信阳采风写生时,对豫风楚韵的信阳赞不绝口:“这里的山、水都特别入画,有画不完的题材。”

“来过,就不曾离开。这里有秀丽的山脉,柔美的湖水,淡雅的茶香……”一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在信阳居住一段时间后,在自己的微博中留下这样的感言。

一城绿色半城水,蓝天白云最相宜。如果说,信阳山水,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信阳的城市则是一幅凝固的画。

这里,环抱南湖,浉河蜿蜒,白鹭云集,雅韵八景,次第展开。每天,徜徉在信阳的大街小巷,不必远足郊区,在市中心就能享受到乔灌结合、花草相宜、一路一景的绚烂美景;百花园里,“花中有花、园中有园、四季有景、月月有花”,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浉河岸畔,杨柳依依,碧波荡漾,已成为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外景地、老年人闲庭信步的“城中园”,八方来宾无不发出对宜居之城信阳美景的由衷赞叹。

信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城市建设规划阶段,首先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起来,禁止开发;在城市建设阶段,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目前,信阳市仅在中心城区就规划建设了贤山、龟山、震雷山、金牛山、龙飞山、羊山等“六山”公园,总占地1657公顷,扩大绿带,增加绿量,进一步促进了山、水、林、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了“山水信阳、休闲茶都”的城市品牌。

“良好的生态是信阳的最大优势,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发展互相融入,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2017年2月8日,市委书记乔新江在市委城市工作会上铿锵有力的话语,也是历届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心声。

回想城市建设的路程,信阳人无不感叹。每年的茶文化节,都是对市政建设、道路维修、环境卫生的一次集中检索、检阅、检查,直至完善。2007年起,信阳市委、市政府又以开展“六城联创”为契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建活动。创建过程中,各级领导带头,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干部踊跃投身,人民群众热情参与,掀起了全市上下爱我家园、建美信阳的热潮。如今,“创建”一直延续到如火如荼的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建设中来,就是让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生活优质的宜居信阳更加富有魅力。

从活动伊始的运动式管理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再到精细化、层次化管理的推进,信阳城市建设每一个过程的转变都是“破”与“立”的较量。

豫南明珠“南湾湖”一度被笼罩在污染阴霾之中。信阳各界不遗余力唤醒人们对母亲湖的保护意识。在市人大的力推下,2009年,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1年年底,南湾湖被纳入“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2012年,南湾湖国家重点湖泊环境治理项目开工。

最终,南湾湖景区排名“第五届中华100大生态亲水美景口碑金榜”第五位。这也是河南省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景区。

2010年至今,信阳市中心城区绿化水平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以来,信阳共新建改造游园绿地15处,完成投资700多万元,新增绿地面积5.5万余平方米。

家住军韵花园的军转干部李卫国说:“当了40年兵,换了12个岗位,老了还是选信阳来养老,因为转来转去,转了很多城市,还是觉得这里更宜居。”

市民在享受创建实惠的同时,自发参与到创建中来。退休干部张桂东,在信阳新区行道树的栽种中,对每一个树穴的大小、尺寸、深浅,他都要拿一个尺子量一量。人行信阳分行离休干部李定洲,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为了城市创建,他三年累计行走6000多公里,足迹踏遍市区的角角落落,先后向市政府递送了35份调查资料,约计15万字,提出数百条创建工作建议,被誉为“感动城市的老人”。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信阳,近年来不断增添着新的美誉: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最佳环保示范城市、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景的城市——信阳。”当年乘坐“信阳号”,来观光的中国三峡画院的画家们如此表达了他们对信阳的热爱。

信阳乡村 爿爿绿意的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孟浩然心中理想的乡村画卷,已在今天的信阳变为现实。

秀美的乡村原野,鲜活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农家美食,深厚的人文积淀,在这里相映成趣;这里,山水相依、茶沁心脾;这里和谐宜居、激情洋溢……爿爿树木掩映下的座座村庄,已在豫南大地化作了绿色的海洋。

这里,有新县丁李湾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美、光山县帅洼村的茶香山水之美、潢川县连岗村的新型农村社区之美;这里有“画出来的最美乡村”郝堂、“梦里水乡”七里冲、“水墨诗画”里罗城……

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村庄增色,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景象为信阳添彩。

参照新农村综合实验区建设的经验,信阳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产业为基,城乡统筹、五规合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群众自愿、因势利导,三级联动、形成合力”的发展原则,先后出台了《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方案》《信阳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等文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诗意的安居。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信阳的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摆在优先位置,根据区位特点、建筑特色、产业传统,保留农村元素、乡村特色、文化内涵,突出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村居住功能,明确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净化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要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县区为单元统筹规划,形成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注重与交通、能源、环保、水利、通信等方面规划的衔接配套。

2015年,信阳市组建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重点开展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工作;2016年将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经费支出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整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农项目资金7.9亿元;引导和鼓励在外成功人士采取捐资助建、投资兴建、合资共建等形式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财政奖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投融资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撬动社会资金,让社会资本唱主角。新县西河村是传统古村落,在保护村庄原貌和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资金整合引导群众进行保护性改造,把破旧衰败的村庄建成了城市人体验“乡愁”的乐园,游客络绎不绝,把美丽乡村变成了美丽经济。

“搞干净、放整齐”,美丽乡村必宜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市既分级联动,又注重基层实施,打了一场村貌整洁、村风文明的攻坚战。以治理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建设环卫设施、建立保洁队伍为保障,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达标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建设村庄保洁长效机制,逐步扩大连片整治范围。目前,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累计完成2005个整治村,创建896个达标村和412个示范村。2015年在全省6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区)中,商城县、新县、光山县、平桥区、浉河区榜上有名。

在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四月,约上三五好友,抑或陪同爱人子女一起到平桥区陆庙街道辖区的茶山上、植物园里,亲近自然、游目骋怀,已经越来越成为信阳人闲暇时间的优先选择,映照在陆庙人脸颊上的满是和谐宜居的满足与幸福。

陆庙党工委一班人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充分汲取先进经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正大手笔、大气魄建设农村改革试验的核心区、打造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和城市生态休闲的“后花园”,在延展农村产业链、活跃乡村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社区功能的完善,让城乡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与日俱增——在陆庙茶山上,飘荡着采摘新茶的欢声笑语;在初具雏形的植物园里,充斥着应接不暇的花红柳绿;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几位白发红颜、精神矍铄老人悠闲地鼓弄着手里的健身器材和精美香囊;还有随处可见的义工、志愿者,更是用心甘情愿和无怨无悔将关爱洒在了陆庙的每一寸土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宜居宜业宜游,信阳的美丽乡村建设分外引人瞩目。青山依依,溪水潺潺,碎石铺路,落英缤纷,古树、野花、荷塘、虫鸣……清新恬淡的乡村景象,唤起人们心中对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自然之美的无限追求。

截至目前,全市建设了一大批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乡村,15个镇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镇,成功创建了2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2个省级生态乡镇,155个省级生态村,4个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1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个村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平桥区郝堂村被评为全国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之一。

如今,吃在信阳、住在信阳、乐在信阳、行在信阳,已成为很多热爱生活人的选择,探讨城乡宜居,畅谈茶业经济,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