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庆祝第25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施业明挥毫书写“书道茶缘”以示庆贺。 本报记者 张 勇 摄 |
本报记者 张勇
四月春雨洗尽铅华,新县山色空蒙。在穿越新县县城的小潢河畔,刚从北京书法高研班学习回来的施业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走进施业明的“后乐斋”,翰墨扑上鼻端,篆、楷映入眼帘。书法之美让记者再次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光溢彩和博大精深。
一杯新茶承载着春天的感恩,品茗之余,施业明直抒胸臆:“我给我的这个创作室起名‘后乐斋’,源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为人和作书都不可缺少一个‘真’字。有真性情,才有真情趣;有真修养,才有真境界;有真襟怀,才有真气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真情趣、真境界、真气象的伟大时代。书法爱好者应当自觉意识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不懈怠、不浮躁、不媚俗,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创作出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尚精神文化追求的书法作品。”
与共和国同龄的施业明,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县书协名誉主席。他自幼就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少年时期受乡贤影响,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早期临摹柳公权《玄秘塔》,虽然未能理解其法帖堂奥,但凭其坚韧的毅力,把柳字模仿得惟妙惟肖,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参加工作后,无论多忙,他手中的笔都不肯搁浅。退休以后,他一方面扎进故纸堆里,无论盛夏或是数九寒冬,从欧体《九成宫》到魏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及赵孟頫的《汲黯传》等诸多碑帖中探幽仿微,坚持每天练字5个小时。另一方面,他常去京城向著名书法家张永明、杨再春及著名书画家王挥春请教。为了进一步寻求书法真谛,近几年来,他又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本科班,受知名书法专家卜希旸、张同印、赵宏及客座教授刘普选、卢中南、范天明、尹言等先生亲授金针之度,其书法技艺日见臻熟。
“中国书法是最美的艺术,练好这门艺术首先要有兴趣,其次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须经常走出去,向名家学习,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书法极美,亦极难,所谓‘二十年学画,三十年学书,人书俱老’。”施业明诠释研攻书法的心路历程。
怀素《论书帖》云:“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自从涉足笔山墨池,施业明未敢急功近利,他始终认为,只有把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写得正圆舒展,才算是初窥门庭。每当他提笔凝思,在尺幅天地间,总能恬淡自然,情景交融,摒去心中杂念,消淡功利之心,寻求自我心灵安静的超然雅趣。
林散之先生有诗曰:“有法兼无法,今人认古人。若能寻造化,笔墨自通神。”师先贤而不拘泥于古,施业明在书法艺术的取向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思考。他不慕时尚,不趋虚荣,把目标锁定在要激活唐楷,做一个忠实的真书古典主义的捍卫者。他取法乎上,以楷书入门为正则,浸淫于古代楷书法帖,同时,问津秦篆,师古不泥,亦与二王交臂,逮其意而会其神,间窥行草,以通其情。而今他的楷书面貌已脱少年时代的雅嫩,青年时代的生辣和中青年时期的圆熟,楷书风格结体沉稳,线条劲健且富于质感,作品整体气息贯通,渐至佳境。最可贵的是他将魏碑的朴茂拙势及赵孟頫的韵致融入欧体,使欧体的险劲线质藏于内,化平板匠气为灵动活脱,逐渐形成自己的楷书风貌,无论是书法大家还是寻常百姓都十分欣赏他的楷书并由衷地赞叹:其书似妩媚少妇却不失纯正精神气质。
观施业明书法作品,篆书,奇正相生,逶迤盘旋;楷书,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杨再春先生曾评价施业明的书法:“以欧魏体书为精道,小篆也工也。王铎曾曰:‘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业明正循此道为之,然又不泥古而生新意,别具风格。其书作心意闲淡,起发相承,其笔法心有缜密,手存巧拙,道合自然之趣,可谓美矣。”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在施业明挥毫泼墨、运腕走笔中,记者仿佛看到孙过庭宏论中的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
“书法艺术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当代书法家应尽的责任。在新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当竭尽全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承载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施业明胸中自有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