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级中学高三文(1)班 陈俊名
作为祖国知识与人才的尖端地带,高校享有的名誉与资源无疑是巨大的。一座优质高校不仅能彰显区域的经济实力,更能推动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了提升形象,各大高校凭借着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校园建设。许多高校俨然成了“城市花园”“旅游景点”。高校过分的自我膨胀、浮躁的办学心态,无疑降低了其学术色彩,以及在人们心中的殿堂地位。于是大批游人选择高校作为目的地,精致的校园文化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日常百姓生活中难以享用的公共设施,让他们忘记了自己身处教育场所,忘记了自己行为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部分学校对公众的参观行为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占用了公共资源,阻碍了高校生活,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然而,既然高校是公共资源,为什么公众不能分享?过分膨胀的校园建设与其本职工作又有多大的关系呢?很多高校无疑是滥用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反而视作理所当然,甚至对公众的权利加以诽谤和谴责。在公共资源前将公众拒之门外,无疑是荒唐的,可笑的。
“高校参观热”反映了我国资源配置仍存在着不合理之处。高校中的珍贵花卉、杰出建筑、优美园林……与公众日常享用的公共设施差距实在巨大。本该设立在城市中心的公园、文化场所,在政府的主导下,“一股脑”都进了大学校园。
外国的许多高校都建有优美的校园,然而资金多数来自校友的捐赠,在对自身资源的支配上则是保守谨慎的,大概这也是西方科技能持续前进、教育事业长期领先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校园建设,往往能够和教育实力形成正比,也更能与大众心理、公共资源形成和谐的统一。
当前,高校的确应当转变发展方向,转变资金收支机制,发扬潜心学术的精神和淡泊朴实的学风。专注改善校园周边环境,而不是内向型的校园建设。要推动教学区与绿化区的分离,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公开、透明,流向正当的、有益于公众的场所,切实保障纳税人的权益,让公众与高校之间能够更加和谐,也让公共资源与公众更加亲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民大众切切实实地分享发展成果,应当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