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一名大学生,置身象牙塔中,以事不关己的观望者姿态来面对社会,永远不会有真正的了解与认知。为近距离接地气,2017年1月下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袁方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市信访接待大厅成为一名接访志愿者,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援助。他从这段经历受益匪浅,在直接面对信访群众、与他们真切交流中,他体验到了更真实的民生民情民意。

袁方告诉记者,解决信访问题贵在不抛弃、不放弃,耐心寻找机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一次关于房屋质量严重不达标的集体上访中,群众在接访大厅与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他们集体离席,拒绝再谈判,并直接坐在大厅的台阶上故意喧哗吵闹、吃瓜子、乱扔垃圾。双方一时陷入了僵局,仿佛已经失去了再次和解的机会。见此情景,袁方起身离开座位,向他们表明态度:“虽然我没有住过危楼,不能感同身受,但我能理解大家焦虑的心情。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赌气,这就要心平气和、好好协商。大家之所以来这里,一定是相信政府,一定是来解决问题的。房子质量问题在开发商而不在政府,在建筑商而不在信访局,在那些赚了钱的老板而不在接访的干部。请大家放下现在的不满情绪,真心实意地再去见一次领导,我相信问题一定可以解决。请大家想一想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家又应该做什么。”话音刚落,信访群众便开始了讨论,又一次走进接访大厅,和工作人员进行对话,袁方也以法律援助者的身份,对有关危房如何鉴定、房屋质量出现问题怎样赔偿进行了解答。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和开发商联系,见面商谈赔偿事宜。就这样,一盘死局被盘成活棋,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纠纷终于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了解决。

在信访大厅工作期间,袁方遇到大大小小几十件事情。比如,个别商人卷钱跑路了,群众无处要钱,政府也无法替商人去出钱,这样一来,政府成了民众的唯一指望对象,又把怨气撒到了政府身上,让政府和民众都成了“受害人”。而其间遇到的非法集资案,大多涉及成百上千的群众,个别商人非法集资后,又将资产转移,使款项无法追回。在实习的最后一天,结合这些使很多无辜群众受害的非法集资案例,联系接访感受和初步调查,袁方撰写了《关于非法集资案的预防及解决建议》,浅谈了初步见解,得到了市信访局领导的认可。

这一难忘的经历,让袁方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在想:当今社会,为什么一些群众苦苦痴迷上访而不走法律途径?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有效的治本之策又是什么?结合这些思考,他认真撰写了一篇文章《做好群众工作,既要感情又需理性——信访大厅实习见闻录》,发表在2月24日的《农民日报》上。之后,袁方又对此前撰写的《关于非法集资案的预防及解决建议》一文进行丰富和完善,投给了《农民日报》编辑部。4月7日《农民日报》以近半版的篇幅,刊发了他的调研文章《农村非法集资的学子观察》。在这篇文章中,袁方对农村非法集资提出了既要“惩”、更要“防”的观点,列举了6个方面的治理举措。农民日报社编辑周涵维说:“这是一篇高质量的稿件。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调研文章,实属难能可贵。”

学子当系苍生情。袁方告诉记者:“对一名立志从事法律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沉甸甸。这段短暂的经历让我增进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增添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