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

我出生在大苏山脚下,山峦起伏间遍布着大片的茶园,这里有千年古寺,相传,唐代茶圣陆羽、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此暂住数日。小时候,便与茶结缘,别人家只有一个灶台,而我家却有两个,一个用来做饭,一个用来炒茶。

白天,一家人上山采茶,他们会教我怎么采茶,啥样的茶好。一粒、两粒、三粒……刚开始我还兴致勃勃的,一会儿便没有了耐心,便跑到茶园的旁边去采沁香的兰草花和艳丽的映山红了。到了晚上,便开始炒茶,爷爷奶奶生火,爸爸妈妈紧张地进行着炒茶的各个工序,杀青、炒青、揉捻、索条、炕干。家人在做茶的时候都很用心,都投入了感情,他们都想着怎么去把茶做到最好,爷爷在准备炕干的木炭时候,总是喜欢去挑选板栗树、油茶树的枝干,爷爷说这样炕干的茶才香!

我上学后,便离开了茶园,但却带着茶。当和同学朋友一块喝着自家的茶时,他们便会好奇地问我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怎么来分辨好坏?哈哈!那我自然是信手拈来,津津乐道了。他们听后都夸我是“茶叶师傅”,但在我的心里,真正的茶叶师傅一定是我的父亲。

父亲17岁起在公社茶厂当学徒,历经采摘、炒制、采购、销售各个环节,后承包公社茶园自主经营。从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到开着小货车,39年间跑遍信阳毛尖主要产区,对做茶有着丰富的经验。父亲做茶一直也很用心,所以自家做出的茶在当地很好销售,后来很多人跟着父亲一块儿干,但大多吃不了这份苦,真正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自家茶园的茶开始供不应求后,父亲便开始去收购别的茶园新采的鲜叶。父亲讲,自家茶园的茶咱了解,但别人的茶不了解,所以一定要多跑跑,咱买也要买好的。39年,岁月积淀的是宝贵的经验,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用心做。

父亲讲,用心做茶能把茶做好,用心做事也一定能把事做好,做茶不求挣大钱,但求心安理得,做人也一样。正是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让我在小时候就明白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人到难处莫添言,马到窄路莫加鞭”,父亲对这句话很是推崇,他说这句话是爷爷告诉他的,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很是触动。父亲是儿子的榜样。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是可以代代传承。

上善若水,大爱如山,花会凋零,茶能长存。小时候我感觉采茶无趣,我会去摘鲜艳的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却是像茶一样的质朴、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