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去年4月初,出于对社情民生的关注,也出于把一些民众与管理部门的互动案例介绍给读者,本报民生新闻版开办了“一周市长热线回应”栏目。
栏目开办以来,我们注重了挑选案例对舆情的积极影响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示范意义,每周从市长热线办提供的完整案例中筛选2则至3则发布。为了突出本报对评论的侧重并对市民形成正确引导,去年7月起开始以“记者的话”的形式加入栏目述评,在对挑选案例的处理中,“记者的话”和案例标题的制作成为记者工作的着力点。
“记者的话”往往以简洁的两三句述评,点出案例的现实意义并指明市民寻求类似问题解决时的态度和方法,通常表现为呼吁相关管理或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希望民众按正确的规则和程序表达合理诉求两个部分。诸如人事档案调配、户籍转移、小区停车收费等案例,记者常常需要查证相关法律法规并咨询业内人士,以确保述评的规范与合理。案例标题的制作早期注重了对事实的概括,随着“记者的话”的加入,开始以直接表达栏目观点为主,如2016年8月4日的两则案例,标题分别为“污水渗入邻家要清理”“路灯更新调试要向市民说明”,直接表达了栏目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观点。
一年以来,栏目的开办得到了报社领导、同仁和市长热线办的大力支持,也引发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互动,对栏目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要求,一些市民还将个人的民生诉求反映给本报并希望以栏目的形式得到关注和解决,都为进一步做好栏目增加了动力。
愿为栏目办得更好而努力,期望栏目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