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扫墓,以尽思时之敬,习俗由来已久。而追溯清明节的由来,除了寄托思念,还另有深意。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落难,随臣介子推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后来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却偕同老母隐居山林,不要封赏,甚至面对放火烧山相逼,也宁死不出来,只留下一首诗,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故此,晋文公感其大义,设寒食节,并把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这首诗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介子推这种忠君爱国、不慕荣华、宁死不屈的品格,使“清明”立节之日就蕴含了敬贤的人文内涵。

清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传统的传承,既要领悟其形,也要得其核。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应是一个感受精神和文化力量的“春季仪式”。从人生精神境界去追思和缅怀,让故人的形象和精神得以传承,让烈士和英雄精神发展光大,这些远比烧纸、放炮等不环保的祭扫形式更有意义。

忆故人、思未来,避免形式主义,使缅怀真正触及灵魂深处,才能让清明节回归其本位,使清明更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