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靖

眼下正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而此时的浉河区游河乡却夹杂着生机与荒芜。

一个多月后,在出山店水库库区85.48米高程线以下的土地将沉入水底。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面临搬迁。告别故土,身后是荒弃的老屋,等待他们的是安置区日益挺拔的新居。

“4月30日汛期来临之前,必须完成规定的搬迁任务。”2月底,市政府移民搬迁专题会议下达“搬迁令”。“这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游河乡乡长周南一脸沉重。出山店水库工程,信阳需移民38686人,其中水库工程淹没影响涉及浉河区游河乡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15007人,搬迁任务量大面广。

在老乡民眼中,游河历史悠久,境内淮河、游河、白沙河交汇,早期河道两旁商贾繁华,土地肥沃,盛产“干豇豆”。这里因水而兴,也因水而患。

该乡居委会主任陈银勋,祖辈生活在游河,从小就经历了不少次大洪水。在他记忆中,这里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洪水。“1959年、1968年都发过大洪水,当时街上遍地汪洋,房屋倒塌,田里庄稼被淹,很多人爬到了树上逃命。”饱受水患,当地群众口头相传了“避水珠”“好汉石”的传说,以此祈盼能免于水灾。

传说不能替代现实,乡里群众盼的最多的还是修水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山店水库列入治淮规划,但后来工程两度上马、两度停工。“群众盼得早,却等得久。多年来,企业不敢来,新房不敢建,银行不敢投。”陈银勋说,这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也增大了搬迁的难度。

居民赵四州是早期被动员的移民之一。导流明渠开建前,上门做他工作,赵四州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同意”“街坊四邻都说是瞎扯”。后来,游河居委会多次组织座谈会,干部带头解政策、交心底、讲益处。“说得特别实,干部带头动员亲戚朋友先签搬迁协议,咱心里有了底。我最后理解了,修水库是好事,晚搬不如早搬。”赵四州告诉记者。

故土难离,搬迁路上,是无尽的艰辛。一次,“定好的安置房又变了”的小道消息,让游河移民炸了锅。当天下午2时30分,150多名群众来到游河居委会,要求给予说法,否则集体上访。凭着对十里八乡群众的感情,陈银勋安抚了大家的情绪,随即一户户核对信息,当天夜里一一打电话详细解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才平息了这次突发事件。

回访时,听到大家说“基本没意见”“盼着早点住新居”,陈银勋总算感觉劲没白使。他在自己的微信圈里写下:当差苦,当差难。但坦诚做人,尽力做事,自己就能给老百姓一个答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游河乡党员干部举全力克服困难,确保群众如期、和谐搬迁。

与此同时,距离游河居委会不远处,三官新镇区安置点工程也正加速推进中,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商住小楼正等待着迎接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