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保洁车在民心胡同“清扫”路面。 本报记者 常 征 摄
垃圾清运车在徐家湾胡同“收拾”垃圾。 本报记者 常 征 摄

本报讯(记者 常征)3月17日,闻知浉河区五里墩街道改革环卫作业体制的消息后,记者立即前往该街道辖区背街小巷采访,先后发现保洁公司的垃圾清运、道路保洁车辆有条不紊地在徐家湾、民心胡同“清扫”路面、“收拾”垃圾……据悉,这也是我市中心城区首个推行背街小巷环卫作业体制改革的街道,辖区保洁实现“里”“面”兼顾。

长期以来,中心城区街道社区背街小巷的垃圾清扫、清运和保洁等环卫工作均由街道及社区自行管理,作业标准不一、管理模式陈旧,日常环卫工作总是疲于应付,不仅耗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而且管理混乱、权责不明,卫生保洁质量差、效率低、环卫工老龄化趋势明显。其改革创新已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五里墩街道辖区也不例外!”该街道负责同志坦率地告诉记者。

这几年,五里墩街道积极融入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的大局,着眼提升辖区背街小巷道路清扫保洁效率,不惜投入购置小型道路清扫保洁车辆,率先实行机械化运作,初步尝试背街小巷环卫市场化运作。今年2月,街道反复研究、借鉴经验,实地观摩考察有关保洁公司环卫作业流程后,决定推进辖区背街小巷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投入50余万元,与净雅保洁公司签约,并会同其逐一查看辖区26条背街小巷、9座公厕,以及垃圾清扫、清运和保洁的区域,指出难点、讲出盲点,让问题明朗化、区域明确化,有的放矢开展环卫保洁。面对原有的20多位老环卫工人,该街道还与保洁公司反复磋商洽谈,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为其购买保险、签订合同、优先使用、保障权益,平稳推进背街小巷环卫市场化改革。此外,该街道还聘请监督人员依据考评标准及办法,结合市区检查、网格巡查、群众反映、日常监管,落实“日考评”“月兑现”制度,督促保洁公司在环卫作业上,创新工艺,改善管理,提高水平,提升环卫工人待遇。这样,避免了权责不明、推诿扯皮、质量不一等老问题,确保了辖区尤其是背街小巷环卫市场化的质量与水平。

环卫体制改革,为城市环境更优而行。该街道推行辖区背街小巷市场化保洁,不仅使环卫部门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中解放出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长期以来环卫行业由政府包办、活力不足和作业效益低等问题,还可以达到管理服务和质量效益双提高的目的。而且,以机械化吊装垃圾取代原有人力清运垃圾的方式,减少了垃圾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节约了人力资源,统一了卫生标准,提高了环卫效率,也规避了不必要风险,真正实现了政府买服务“买”得放心、“管”得舒心,管干分离。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进认为,城市环卫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与经营服务性兼有的产业,要克服环卫经费依靠财政拨款吃“大锅饭”的弊端,形成财政投入、垃圾处理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表示,他们下一步将逐步探索出一套针对街道环卫工作市场化行之有效的长期管理机制,让环境卫生在市场化中找好“管”的方式、用好“干”的能力,让辖区广大居民在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中获得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