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从超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学前教育阶段应特别强调保育工作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良好的保育对幼儿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注重树立现代的保育观念,力求融合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幼儿发展为本,在提高保教质量方面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加强生理与心理保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加强幼儿心理保育是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实施良好的心理保育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生理成长进行精心保育的同时,在心理方面也要给予细致的保育,两者并重,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从身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幼儿实施生理保育。从幼儿神经系统、动作的发展特点可知,3-6岁正是幼儿身体迅速发育阶段。如在幼儿阶段发育不佳,将危及一生。作为一个不能独立生存的个体,幼儿十分需要而且不可缺少成人的生理保育。我们从幼儿身体发展需要出发,对幼儿的饮食、睡眠、穿脱衣服及日常生活的卫生习惯的形成进行合理、科学的保育,对幼儿的身体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养育。
从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对幼儿实施心理保育。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它包括语言、意志、个性等方面。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无论是认知过程的发展还是意志、个性品质的发展都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实施心理保育极其重要。心理保育目标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对幼儿全面的心理保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认知过程和语言的发展,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加强养育与自我保护,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往往偏重于幼儿每天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幼儿的能力培养。在重视养育工作的同时,从幼儿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出发,注重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做好日常养育工作。要求保教人员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需要,给予全面细致的养护。通过抓日常工作,要求教师了解、关心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做到保教合一,使家长放心。重点开展专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促进保育工作做到“三位一体”,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培养自我保护能力。生活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其内容丰富多彩。针对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保教人员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和指导幼儿,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教给幼儿一些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幼儿获得必要的生活技能。
做好家长工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家庭是幼儿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每个幼儿都受到来自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保育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力的发展。做好保育工作的同时,视家长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将现代保育观念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共同提高保育质量。
三、加强营养与锻炼,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在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是成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而锻炼则能有效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因此,营养和锻炼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速期,幼儿活动量大,需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的膳食调理,营养与锻炼并重,极大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营养为体育锻炼提供物质基础。平衡膳食,满足幼儿迅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及时为幼儿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B、维生素C等,保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营养消耗,增强幼儿体质,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
体育锻炼同样又能促进幼儿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健康状况也有所改善。然而,营养过剩、体弱儿童不乏其人。据统计,每年新生入园人数中有5%左右轻度营养不良或生长迟缓的儿童。根据体弱儿童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创设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无微不至地保健护理和营养的膳食调理,还应注重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有效地促进体弱儿童机体对营养的吸收。
更新了传统的保育观念,树立了现代的保育意识,在实践工作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以幼儿发展为本,切实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
(作者单位:商城县余集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