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段黎明)3月9日上午,商城县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在河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正式成立。
信阳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冯琦和商城县领导出席挂牌仪式并为“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揭牌。信阳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蔡红莉、宣教科科长王明强以及商城县检察院、司法局、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等单位领导参与了揭牌仪式。商城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振主持揭牌仪式。
冯琦说,“复植补种”生态修复司法机制是信阳法院的机制创新之一,商城县法院要在实施复植补种、生态修复机制上加强探索。一要进一步丰富复植补种基地的功能。不仅要将基地作为被告人“复植补种”协议的场所,还要将基地打造成改造犯罪分子的具有“社区矫正”功能的场所、进行巡回审判具有“环境法治教育”功能的场所、凝聚公众参与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场所。二要探索延伸涉林刑事案件复植补种机制。在审理阶段要积极引导被告人实施“复植补种”,还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与配合,尝试将复植补种程序前移至侦查、公诉阶段,尽早实现对环境生态功能的修复。三要不断扩展生态修复司法机制。全面落实涉林刑事案件生态修复司法机制,并探索将其扩展至土地、水源保护等整个环境资源刑事审判领域。在民事审判中也要重视环境修复责任方式的应用,凡有可能采取一定措施恢复原状的,责令污染者恢复原状。同时也要在行政审判中探索实行生态环境修复。
李振表示,引入“复植补种”生态修复司法机制,设立“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是商城县法院在审理涉林刑事案件中贯彻“保护优先”原则及“以生态环境修复为中心的损害救济制度”的环境资源审判新理念的又一司法举措。商城县法院力争将“复植补种公益林基地”打造成犯罪分子劳动改造、警示教育、环境法宣传的基地,守护好“天然氧吧”。 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商城县的优势,也对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城县法院要不断提升环境资源审判能力,在审判团队的培养上不断用力,在审判机制、程序的建设上大胆创新,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为商城县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开创新路,打出品牌。
揭牌仪式后,监管单位、验收单位与被监管人签订《复植补种协议书》。随后,4名因盗伐、滥伐林木被判处刑罚的当事人在公益林基地上进行补种,以实际行动弥补自己因无知而犯下的过错。
商城县是中原首屈一指的“天然山水盆景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7%,被纳入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虽有所改变,但林木经营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从而导致滥伐、盗伐林木案件时有发生,严重破坏县域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2016年9月,信阳法院开始在涉林刑事案件中实行“复植补种”生态修复司法机制,商城县法院根据本地案件类型、特点和环境资源保护需要,确立了“司法构筑绿色防线,倾情守护‘天然氧吧’”工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