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宁
新年伊始,当千门万户还沉浸在“新桃换旧符”的浓郁年味中,节后上班第一天的朱玲又一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路。作为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派驻罗山县灵山镇檀墩村的第一书记,即便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她心里牵挂的仍然是村里的父老乡亲。
来到檀墩村的第一天至今让朱玲记忆犹新。面对村干部只有3人这样“捉襟见肘”的局面,朱玲很快调整角色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成为“第四人”,随即便以“村里人”的身份投入到村里的摸底调查中,情况越摸越清,朱玲的心却越来越沉重。
当坐在村干部的摩托车后行走在崎岖村道被一颠三丈高的时候;当目睹身患帕金森病症的孤寡村民张君安每顿饭用白米就着辣椒酱下咽的时候;当看到周延运老人一家还住在屋顶破陋、墙体裂开的危房的时候;当得知和自己儿子年龄相近的魏世楠与身患残疾的爷爷相依为命的时候……朱玲感慨万分,内心最柔软的情怀和最坚定的意志同时迸发,那就是扎根农村、扎实工作,“真扶贫,扶真贫”,用两年时间力所能及为檀墩村办好事、做实事!
“该建档的一个不能少,该退档的一个都不留”,秉持这样的原则,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中,朱玲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入户调查、核查、回头看,对于标准上下、条件模糊、难以界定的村民,朱玲主动从村干部入手,说服村干部带头从亲戚朋友中“挤水分”,自觉抵制人情户、关系户,把精准识别做成了经得起各级检查和群众监督的扎实工程,村里没有一例因贫困户识别而发生的纠纷。
明确了“扶持谁”后,摆在面前的就是“如何扶”的问题,干什么?怎么干?这是朱玲和村干部不眠不休日夜思考的议题。经过走访村里致富能人和种养殖大户以及向乡镇和县扶贫部门领导汇报咨询,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又推翻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要把群众个人能动性调动起来,以传统家庭产业为主导,做他们有条件做、有能力做、愿意做、做得好的事情”,这个思路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并最终将檀墩村定位在养猪和养鸡两个家庭产业方向上。“心动不如行动”,目标一明确,朱玲马上带领村干部逐户上门查看设施、计算成本、统筹劳力,帮贫困户明确产业内容,完善设施条件,联系购买种苗。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贫困户胡秀英丈夫去世,两个女儿外嫁,身体孱弱的她独自在家,对发展家庭养殖业一直有畏难情绪,朱玲多次上门鼓励动员都被她回绝。不甘放弃的朱玲转而做她女儿女婿的工作,最终经过女儿女婿的劝说,她打消了顾虑,并请村干部帮忙代买了猪仔。看着3头活蹦乱跳的小猪日渐肥硕,胡秀英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大雪纷飞,朱玲和村干部发展家庭养殖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七月骄阳胜火,一次到贫困户家跟进养殖情况,连续跑了几户后朱玲出现了头晕、腹痛的中暑情况,村干部劝她回去休息,她咬紧牙关说:“没关系,我能行!”等撑到贫困户潘国胜家时,朱玲实在忍不住扶着墙角呕吐起来。同行的村干部无不被她的这种拼劲儿感染,他们推迟一个又一个晚饭点儿陪朱玲一起入户,直到蚊虫四起,星月当空。如今,檀墩村的家庭养殖已渐成规模,朱玲还及时为这些贫困户申报了到户增收项目,预计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做好扶贫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忱和一人之力,如何把资源整合好、利用好,也是对第一书记勇气和能力的考验。背靠单位这个强大的后盾,朱玲大胆地提出把民品企业“两帮一扶”活动从结对的民族村引导到贫困村来,这个建议得到委里的大力支持,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民品企业先后到村里实地调研,表态一定会尽其所能,助力檀墩村扶贫。
“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采访中,朱玲不止一次地向记者道出扶贫路上的“意外之喜”。民营企业亿峰公司与村部仅一墙之隔,朱玲多次拜访公司总经理王洪运,向他阐明企业带贫的意义,深明大义的王总很快与40户贫困户签订《扶贫带动协议书》,朱玲积极主动为亿峰公司申报了科技扶持项目,形成了企业带贫的良好互动模式。
针对檀墩村的困难学生,朱玲还打起了宗教慈善的“主意”,在与灵山寺住持释学悟法师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之一就是扶危济困、多做慈善后,乐善好施的学悟法师当场为贫困生捐助4000元,并表示会将此举继续下去。
靠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和意志,朱玲为檀墩村跑来了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发改、交通、水利、教育、体育、科技等部门不止一次留下她的身影和为檀墩村争资引项的真切呼声。看着村里一天一个样,村民纷纷为她竖起了大拇指:“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第一书记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