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
淮河公园一角
嫣然一笑春风里
城区风景
东西湖全景

本报记者 韩浩 通讯员 郝猛 夏训巍

淮滨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因濒临淮河而得名。这里降水充沛,拥有林地1.6万公顷、湿地3400公顷,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这里淮河、洪河、闾河、白露河四河环绕,境内河渠纵横、塘堰密布,天蓝水秀、魅力独特,素有“百里画廊、梦里水乡”之称。

抓生态就是抓民心。近年来,淮滨县将生态建设纳入美丽淮滨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投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滨淮小城正日益成为一个创业者向往、投资者留恋、居住者舒心的“和谐宜居”之地。新年伊始,就凭借其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著成绩被评为2016年“中国生态魅力县”。

宏伟生态蓝图科学绘就

“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走出了一条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生态工程的发展新路。科学的规划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强有力的保障。”淮滨县委书记曾辉说。

在城市建设中,淮滨县利用其沿淮水多、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了“激活老城、开发新城、治理湖洼、联老贯新、以老促新、以新带老、联动发展、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县城”的发展定位,按照“一轴四片十亮点,路平景多不夜城”的思路,在城市建设中力求达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能管理“三高”标准。为确保规划工作顺利实施,淮滨县成立了规划室,配备专业设备,加强人员培训,并组织规划人员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设立城市规划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加强群众监督;先后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所完成了淮河大道规划、小西湖别墅区规划、东西湖景区规划、淮河桥头园区规划、豫东南商贸城规划、淮滨新高中规划等;启动县城总体规划,根据新的县城总规,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将达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将达20万,努力把淮滨县城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水景生态园林城市。

同时,淮滨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完成《淮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淮滨县生态创建规划》《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淮滨县2014年林业生态县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针对全县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和历史习俗,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群众的承受能力,制定符合实际生态建设的标准和模式,突出特色和亮点。目前,生态县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河南淮滨天镜湖(饮马港入淮口)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开展。同时,按照产业、村庄、土地、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五规合一”的要求,正式启动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倾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乡村。

垂柳倒挂夕阳,荷塘托举着小亭,微风拂过绿水轻漾,东西湖岛上是群鸟欢畅的天堂……这样引人入胜的景色,在淮滨随处可见,更可见迟暮行人醉于美景而凭栏远眺。

“每每看到天蓝地绿水清,飞鸟野雉游鱼穿梭其中,总有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质朴涌在心头。”“咱县的美,任何地方都无法复制,美到每个滨城儿女的骨髓里。”淮滨县富有特色的美,赢得很多市民在忙碌与繁琐生活之后会心一笑。

要发挥特色,就要立足优势。淮滨县城濒临淮河,城区内河湖纵横,自古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因此,为突出水乡特色,县委、县政府在城市建设上提出了“打响淮河牌、做活水文章”的思路,积极打造水景生态园林县城。淮滨县将原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新老城连接带的湖洼地,建设为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东西湖风景区,设立人工岛16个,建成环湖景观大道8千米,栽植景观树10万多棵,沿湖曲廊花架,花木簇拥。

以淮河、淮南湿地自然保护区、东西湖、兔子湖、方家湖等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发展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其中,淮南湿地不仅自然风光明丽优美,而且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该区有7种植被类型,9个植被群系,23个植被群体,分布有大量的水禽、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其中有黑鹳、白鹳、大鸨、灰鹤、大天鹅、鸳鸯、黑鸳等4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白鹭、苍鹭、鸿雁等40多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行春风者得秋雨。淮滨县生态建设捷报频传: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成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6套人工自然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成功创建2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省级生态村和34个市级生态村。

特色生态建设风生水起

注重生态保护毫不松懈

“淮滨优美的生态环境下蕴含的优质地下水,是我们公司之所以斥巨资控股淮滨乌龙酒厂的前提。”五粮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非常肯定地说。

生态保护工作一直都是难题,淮滨县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养治结合”的生态保护之路。

淮滨县把生态林业建设作为生态保护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积极做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坚持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以打造“绿色淮滨、生态淮滨”为目标,以小流域治理为突破口,植树栽花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全县分为淮河、洪河、闾河、白露河、乌龙港5个流域体系,900个治理单元,达到连块连片、综合治理的目的。10年来,淮滨县共完成造林绿化22.6万亩,植树1563.8万株,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7.3万亩,比2005年增长近1倍。

淮滨县以退耕还林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淮河防护林生态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等7大生态工程,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河堤路渠林带化、荒地荒滩片林化、村宅林场化、经济林基地化。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杨木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生态林业的发展,为淮滨县可持续发展装上了一个永不衰竭的“绿色引擎”。

为保护已有生态资源不受破坏,淮滨县设立4个林业工作站、7个森林公安警务区,全天24小时监控,及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高标准完成淮南湿地保护区边界界定工作,生态定位站综合实验楼、气象观测场、观测塔、水面观测平台等项目全部建成,工作人员全部入场办公,认真开展观测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林地、湿地行为。建兔子湖、方家湖两个野生动物保护观测站和2个森林公安警务区,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力度,积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大格局。

推进绿色发展突出重点

“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就要坚持科学治理和高效利用,突出关键重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淮滨县县长梁超表示。

淮滨县以“1+6+7”方案为行动指南,认真落实控排、控煤、控尘、控油、控车、控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措施,严格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准绳,落实《淮滨县“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抓好秸秆禁烧工作,推进秸秆还田和回收利用,确保实现“零”火点。

全面落实省定“1+2+9”和市定“1+4+9”水污染防治方案,深入开展摸底排查,以淮河、洪河、白露河、闾河等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和消除黑臭水体为目标,全面落实“水十条”各项任务,建立河长制,严格落实河段、湖区、水库等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狠抓工业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落羽杉、水杉、池杉等速生树种造林,着力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落羽杉繁育基地。

“从外地回家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告别了口罩。感觉还是家里好,一年到头大多都是风和日丽,空气还特别清新。”在淮河公园陪孩子放风筝的王女士感触颇深。

淮滨县清晰的思路,明确的工作方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带来的必然是让人满意的结果。2016年,淮滨县完成314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29个扬尘污染治理工程整改任务;拆改城区燃煤锅炉56台,完成拆改任务的119%;秸秆禁烧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国家和省环境、气象卫星监测火点“零”发现;淘汰黄标车763辆、老旧车2121辆,居全市第3位;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完成全年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淮滨县一系列的生态文化建设,激发了淮滨活力,增添了淮滨魅力,提升了淮滨实力,扮靓了梦里水乡,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一幅幅“有天皆蓝、有地皆绿、有水皆清、鸟翔长空、鱼游浅底、万物和谐生长”的大美生态新画卷正在淮滨大地上铺展。

致读者

今天,本报淮滨新闻版第一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淮滨新闻版将围绕淮滨重点工作,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突出县域特色、基层特色。它既是一个汇集淮滨县新闻资讯发布“下情上达”的综合平台,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又是一个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基层工作经验和信息的窗口。

淮滨新闻版暂主要开设以下栏目:

《亮点》:以走基层的形式,反映淮滨县在落实中央、省市大政方针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

《成果》主要反映淮滨县立足当地实际,打品牌、抓特色,发展县域经济。

《乡里乡亲》以普通百姓为切入点,反映民生改善情况。

《乡韵》以乡村为切入点,反映土地流转、合作经营、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大基层老百姓,力量也来自广大基层老百姓。中央和省市各项大政方针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层,最终效果也体现在千千万万基层百姓身上。

淮滨新闻版愿与您一道前行,为把淮滨县打造成“滨淮福地、临港强县”,为实现“五个信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县区新闻版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