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四菇连种就是根据季节,分别种植草菇、双孢菇、平菇、鸡腿菇这四种优质食用菌。如今每天产量在5000斤左右,但是我们还要扩大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市场才找你。”日前,在新县郭家河乡四菇连种基地的菇棚里,技术指导贾永胜一边拨弄着母菌,一边用夹杂着福建口音的信阳话自豪地对记者说。

2016年6月,洪水过后,记者第一次来到这个基地,当时大部分菇棚被淹,损失惨重。那时,基地负责人黄亮坚定地说:“这次洪灾,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近200万元。但是,即便自己赔钱,也不能让合作社的群众受损,按照既定的合同,该给的分红一分钱都不会少。”

如今,记者欣喜地看到,菇棚明显增多了,工人们穿梭在菇棚和仓库之间,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旁边忙碌的工人陈良红开心地说:“合作社照顾我,由于身体原因我无法外出打工,在这儿摘菇一天可以挣100多元,离家还近,年底我们还分红了,我等于赚双份了。”

为何有规模才有效益?对于记者的疑问,贾永亮笑着说:“上规模了,产量大了,大超市及大公司就主动联系我们,而且他们还会派车来运,我们既不担心滞销,也不担心运输问题。但如果规模上不去,储存、销路、价格都会成问题,效益也就没有保证。”这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也可谓是食用菌种植的专家,在河南生活多年,因为祖辈是固始人,有很深的故土情结,完全没有在他乡的感觉。他一边娴熟地泡着铁观音,一边享受着收获的快乐:“你看现在交通发达,我早上从郭家河开车到武汉天河机场,坐9点到福州的航班,11点多就到家了,一点不耽误午饭。”

基地办公室不远处,是冷库、盐水菇存储池、煮菇池。贾永胜告诉记者,煮菇是便于存放和长途运输,因为这些菇要运往福建加工成罐头,出口到韩国、日本,2/3的钱被他们赚了。因此,我们必须要上规模,然后再深加工,那样就赚多了。谈起未来的发展,他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