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人勤春来早。
当人们还沉浸在年味中时,平桥区洋河镇苏双楼村毛畈组的农民张纪贵却开始了春耕备播。“一年之计在于春,趁着这农闲时节,我得提前为农业生产做好准备。”2月15日,在温暖的阳光下,张纪贵站在田埂上,向记者透露新一年的打算。
“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我从电视和报纸上看到,每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都关乎‘三农’的发展。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顺应市场需求,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优化升级,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红利,这是中央送给我们农民最大的‘红包’。”张纪贵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5岁的张纪贵一直没有离开过田地,用现在时髦的话讲,他算是个“职业农民”。靠土里刨食,他将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我们这里分到每户的承包田比较少,生产的粮食除了口粮外,也变卖不了多少钱,而供养三个孩子上学,花费实在太大,家庭日子过得怎样可想而知。”张纪贵说。
2016年,张纪贵流转田地130亩,做起农业“大买卖”。其中,80亩水田种水稻,50亩坡地养土鸡。当年的投入,让张纪贵就尝到了甜头。“种80亩水稻除了成本至少能挣4万元,循环养殖土鸡,确保2000只的养殖量,一年卖土鸡和鸡蛋也能挣十几万元。”张纪贵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除了种水稻和养鸡外,张纪贵还改造了2口水塘,并养殖了牛和羊。“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咱是农民,就要把农业干好。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也大,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虽然张纪贵是个农民,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家政策。闲暇时间,他总爱看党报,及时了解“三农”动态。“去年市五次党代会召开,我在《信阳日报》上看到,市委书记乔新江提出‘厚植发展优势’。我觉得这话讲得太好了,咱农村就是要厚植土地优势,才能长远发展。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实践证明,党的农村政策一年好于一年,我相信今后还会更好。所以说,我这辈子就相信共产党!”
新年新起点,张纪贵有着自己的规划:“种植优质水稻,扩大养殖规模,栽种果树和景观树,再种10亩葡萄……”望着眼前的土地,张纪贵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