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湾村民在大棚内采摘草莓。 本报记者 王凌云 摄

本报记者 王凌云

2月10日下午,记者刚走进方湾村,就见村口的老梨树下聚集了一群人。“草莓咋卖?我想带家人进棚采摘……”一位顾客带着家人询问道。前来进货的三轮车停在不远处,两位妇女正小心封箱。搬运草莓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他是专门来为超市进货的,这里草莓价格公道,口感也好。

村委会主任朱顺基告诉记者,这是方湾村第一个丰收的冬天。举目环顾,记者看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大红招牌迎风挺立,与农村以往“冬藏”为主的生产节奏不同,昔日静悄悄、睡沉沉的小村庄,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群与贫困相伴的村民,精心打理着眼前这片草莓基地,就像照顾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机制,筑好堡垒强队伍

尤店乡方湾村是市政协机关联系村,2016年市政协机关召开专门工作会议,要求全体机关党员高度重视,自觉服从于精准脱贫工作,确保完成该村的帮扶任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脱贫攻坚重在机制。市政协机关制定细致明确的脱贫实施方案,要求班子成员张理负责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实施,科室主任陈慧哲主管贫困村工作,董阳科长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履职,定期召集所在县有关部门召开会议,通报信息,研讨对策,推动帮扶工作均衡开展,严格落实“四级书记一起抓”责任制,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前期,董阳与乡、村“两委”一起,走访调查,做了大量梳理工作,有效落实了贫困户精准识别任务。如今,每一户都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做到了“一人不漏档,入档零差错”,获得了广泛认可。

俯下身子才能听清民声。市政协机关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实行机关处级干部联系包保贫困户制度,机关干部纷纷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协同乡村两级党委一起为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这些干部有的为联系户捐助插秧所需费用,有的为贫困户联系企业务工,有的还为贫困户子女就学提供帮助等。

探索,产业扶贫贴实际

方湾村辖区内多丘陵,耕地面积较少,资源匮乏,是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区。全村总人口1268人,农户324户,精准识别后确认了28户为贫困户,共82人。大多数贫困户以缺乏劳动力、缺乏就业机会或因病、因残、因学致贫。

为切实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提升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市政协多次就“产业扶贫”方面对该村进行深入调研。经过前期走访调查,结合方湾村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和劳力状况,市政协机关会同尤店乡党委政府、方湾村村支“两委”,决定组建方湾村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草莓和蔬菜等经济效益高、劳动力需求少、投入见效快的农作物。

2016年7月5日上午,市政协组织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前往方湾村进行扶贫捐款。政协委员们慷慨解囊,现场捐款16万元,为筹建草莓种植合作社和肉牛种养合作社提供了启动资金。同时,市政协还利用上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4万元,投入基地建设。目前,已建8个草莓种植大棚和2个草莓育苗基地。

丰收,小草莓里大生机

在方湾村的草莓大棚里,贫困群众正为顾客采摘新鲜草莓,一盆盆红彤彤的草莓捧在眼前,让他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据了解,村里经过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已全部入社。2016年7月份基地建设动工后,合作社随即成立,年底,每位社员都领到了800元分红。以后,除了30%收入归基地流转土地入股的土地经营者,合作社全部收入的70%用于基地劳动力结算和帮扶困难群众的各项支出。

70岁的村民方志德,妻子和儿女都患有智障,一年收入仅够温饱。加入草莓合作社后,他除了分红,参与基地建设还挣到了1000多元劳务费。“干一天50元,都是大棚里的轻松活,我年纪大了还能挣钱,觉得很满足。”方志德笑着告诉记者。57岁的朱少龙腿有残疾,是村里的低保户,他在合作社里务工两个月,也挣到了2000余元。

探索脱贫路,盘活贫困户,突出“特惠”和“滴灌”,成功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激情,化贫困为动力,是市政协机关帮扶方湾村的亮点。

对于方湾村28户贫困户来说,有劳动能力的能在家门口自食其力,没有劳动能力的也能享受入社分红和救济补助。市政协机关扶持的方湾果蔬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功地在这个小村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发力,逐渐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小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