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博 徐杰

孔德福,从这个名字就能深深感受到他父母在起名时对他的期望。如今,他在家乡光山县十里镇十里村创办的光山县福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远近闻名。当记者见到孔德福时,才发现期望和现实的距离:原来他是个残疾人。

人有旦夕祸福,孔德福也一样。他出生时是个健全的孩子,但在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一条腿因此残疾。从记事起,孔德福就没有屈服于身残的压力之下,好强的他一直想着像一个健全人一样生活,不愿给家庭增添负担,既然重体力活干不来,他就想着凭双手去学习一门技术。

“我不认命,我要自己养活自己。” 这句话一直是孔德福人生路上的精神之“钙”。

上世纪70年代,孔德福出生在其公司附近的大孔岗村民组。他小时候就对大集体时代村里的有线广播很感兴趣,每当听到大喇叭里传出声音,他就好奇地仰着头想探个究竟。他上初中时,就能修理自家的手电筒,后来周围邻居家的手电筒坏了都拿给他免费维修。当时手电筒是农村的“大电器”,他从乡亲们赞许的目光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初中毕业后,孔德福为了实现“自己养活自己”的梦想,自费到当时的武汉商业中专无线电技能班学习。为了支持他,父母将家中能卖的都卖了。1989年,回到家的孔德福用凑来的40元钱在县城租了一间小门店,开始了创业之路:从修理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起步,又自学修手表、修电机;到后来能够维修一切小家电,没几年小门店变成了大门面,还带了3个徒弟。

1996年,他抓住“无线”大潮的商机转行步入通信行业,在卖对讲机、寻呼机的同时,还代理一家寻呼台,一年能收入10万多元。那几年是孔德福创业发展最快最好的黄金时段,也迎来了事业与家庭的黄金期。

市场不仅让孔德福变得聪明,而且让他越来越理性。刚看到寻呼业的退潮迹象,他就寻思着转型,跃上新的潮头。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孔德福,仿佛离不开人生的原点。他带着记者看公司的葡萄园,一边走一边说:“我一直有个想法,在家乡做一番事业,改变农村生产力低下、农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2008年,孔德福开始他的农业发展之路,从合作社开始,发展到如今的一家公司。因为农业的投入与回报周期性比较长,直到2014年才有了回报。他掰着手指算起来:如今公司集养殖、种植、农家乐于一体,不仅每年收入不菲,而且能够解决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在这里务工的乡邻每人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该公司的200亩林果基地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解决更多人就业。

孔德福也懂得“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在经营生态农业公司的同时,去年又投资70多万元在县城成立了一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孔德福还有一个长远的梦:计划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汽车配件、二手车、汽车租赁等新的市场,解决更多人的就业,特别是残疾人,帮助他们学到技术,增加收入。

“我的事业离不开乡亲和好友的帮助,更有政府各部门的帮扶,虽然苦过、累过、付出过,但我所走过的路没遗憾,相信梦想会实现。”孔德福向记者竖起大拇指——像是为帮助过他的人点赞,又像是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