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宁

在平桥区胡店乡齐岗村有这样一个人,村民称他为“干部”,却不把他当干部;村民把他当自家人,他却不在“家”里吃一顿饭,一直忙着帮“家”里做一些小事。昨日采访记者才知道,这个群众口中的“自家人”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张明辉。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当市里提出驻村号召后,军人出身的张明辉主动请缨,摩拳擦掌计划干出一番成绩。然而,摆在眼前的一切却是对他这番热情最大的考验。齐岗村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人心涣散,群众普遍积极性不高。就连村部都是杂草丛生,屋顶七窿八眼,院墙断断裂裂,最基本的水电都难以保证。

驻村第一夜,张明辉彻底失眠了。辗转反侧中,村里的贫困景象不断在他脑海翻腾,军人敢拼敢闯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坚定了一个念头:纵是身负千钧,他也要勇挑重担!

第二天一大早,荒芜已久的村部出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上午的工夫,张明辉就把村部齐人高的杂草清除得干干净净。当天他还联系了施工队进村,修补屋顶、粉刷墙面、架电接水、添置桌椅,短短三天的时间村部焕然一新。

屋后开辟的一块荒地种上了花卉和蔬菜,他决心自力更生,吃在村部住在村部。崭新的村部让群众眼前一亮,纷纷议论说:“看样子这个驻村书记是真干事的,不像来镀金的。”

借鉴部队工作经验,张明辉对村两委建设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很快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心气儿理顺了,干事也有劲了。村部有了生气,村民们有事都来找村干部评评理、解解难,没事也愿来村部唠唠嗑、聊聊天,干群关系逐渐拉近。村干部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村部成了服务群众的“主阵地”。

说千道万,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才是贫困村的头等大事。去过村部的人都会对办公室墙上一幅胡店乡齐岗村精准扶贫作战示意图印象深刻。这幅图是张明辉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摸清“家底”的最好佐证,图上精确地标识了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贫困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列出了一些扶贫措施。办公室最显眼位置的这幅图时刻提醒着张明辉:脱贫攻坚迫在眉睫,一刻都不能放松。

农村致富三件事,修路、治水、上项目。 近年来,扶贫项目资金很多,但对于村里脱贫攻坚的 “大指挥长”来说,这些钱不能撒胡椒面,要用在刀刃上。为此,张明辉多次走访老党员,与种养大户、贫困户座谈,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掌握群众所需所急,征集各类意见建议,明确脱贫的方向。在争跑项目中,为节省经费,他还主动学习编制项目书,亲自到市区职能部门汇报,不怕碰钉子、丢面子,不怕磨破嘴、跑断腿,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要想摘掉“贫困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子行不通,产业扶贫才是关键。结合齐岗村的实际情况,在鼓励群众种好粮的同时,张明辉积极引导他们发展特色种植,在做精传统加工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养殖大户。齐岗村背靠洪山中型水库,塘堰众多,水质干净,经过市场调查,张明辉提出了发展小龙虾养殖的思路。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区里的招商平台以及朋友圈、战友群,积极宣传推介。2016年年初,张明辉成功说服了在武汉做生意的刘总来村承包水塘,开展生态养殖,收获之时,出产的小龙虾个大质好,市场紧俏,一天能卖300多斤,收益6000多元。

靠着响当当的品质,齐岗村的小龙虾对外打出了品牌,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借着这股东风,张明辉及时让刘总现身说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现今已吸纳10余户贫困户走上“合作社+贫困户”的养殖路子。群众风趣地说:“一塘水,一塘虾,一塘鹅鸭富农家,感谢张书记送来的‘致富经’。”

“要给群众多做事、做成事,就必须把群众当作父母爱,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心甘情愿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这是全省优秀第一书记代表吴树兰在驻村日记中的一段深情流露,也是我驻村后的座右铭。”张明辉说到了,更做到了。村里哪家老人生病了,他都前去看望慰问;哪家闹矛盾了,他都主动帮忙化解,每次回到单位,他还适时紧抓机会向外界“化缘”。为村教师协调挡风被、棉手套等出行保暖用品,为全村小学生赠送校服,发动单位干部职工与村贫困户开展“攀亲戚、结对子”活动……一件件不足挂齿的小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驻村一年多,齐岗村俨然成了张明辉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与“家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两年驻村时间转瞬即逝,谈到这个第二故乡,张明辉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农民的儿子,能够再次回到农村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我觉得既踏实又欣慰。虽然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但我一定会常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