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康松

“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小时候,过年是孩提时代的我们一年里经常念叨的事情,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走家串户给亲戚和邻居拜年了!从初一到十五,平时吃不到、舍不得吃的东西都会从大人们的“藏宝阁”里拿出来,供我们尽情享用。而大人们也会停止田间劳作轻闲下来,围着火炉嗑着瓜子聊着天,整个村子在时而响起的鞭炮声中显得那么喜庆、静谧、祥和。

从正月初一开始是要依次给长辈拜年的,“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岳父岳母家凑。”拜年时给老人们所带礼物的变化,也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最早在物质匮乏的时候,给老人们拜年都是到乡供销社买散红糖,用牛皮纸包好,并在正中间放一块红纸条,以示喜庆,而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会外加一盒鱼肝油或饼干。当今快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红糖和鱼肝油等物品,在那个时代却是上好的补品,也承载着晚辈对老人真诚的祝福和浓浓的敬意。

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变好后,整箱的水果、饮料和白酒也成为农村人拜年时互相馈赠的礼品。外出务工或经营赚到了钱、见过世面后的乡亲们回到家中,也开始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们驾驶着新买的摩托车或小汽车,带上成箱的水果或饮料,穿梭在乡村公路上,此时的农村一改往日的安静和空旷,变得像城市一样,热闹和拥堵起来。

长年不在家的父母或子女,这时都拼命地想把平时没有给够的关爱和没尽到的孝心补起来,此时的他们觉得只有大把花钱,为老人和孩子们买更多的平时连他们自己也舍不得买的好东西,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老人们在享受着子女们这份孝心的同时,还是忍不住唠叨子女们乱花钱。平时只有在手机视频中才能见到父母的孩子们,此时是最高兴的,他们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玩着琳琅满目的玩具,感觉此时才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少不更事的他们却不知道父母们已经收拾好外出的行李,可能元宵节还没过,就会奔赴天南地北的远方。

“七不出八不归,九九出门一大堆”。从正月初六开始,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开始新一年的征程。外出的人们,留下了因忙里忙外而略显疲惫的老人和依依不舍或尚在睡梦中的孩子,带走的却是无尽的牵挂、思念和期望,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有人说随着社会和资讯的发展,年味也越来越淡,过年也越来越没有原来的味道了。殊不知,过年不是仪式,更没有特定的程序,它可能是跋山涉水的归途,可能是牵肠挂肚的思念,可能是家门相见的拥吻,可能是把酒言欢的相聚,也可能是略带嗔怪的叮咛,但它更是亘古不变、颠扑不破、血浓于水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