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息县2016年经济工作亮点有哪些?”2月3日,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息县人民政府县长赵君峰在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面对记者单刀直入的提问,年轻的“准80后”县长、经济学博士赵君峰侃侃而谈:“谈经济,我们不能不谈社会。”
“息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多年来,一产稳定,二产容量非常有限,三产比重持续偏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全面分析了造成息县‘谷底’现状的原因,认识到产业基础薄弱是最大的制约瓶颈,尤为突出的是交通、教育、城市建设这‘三大短板’。过去一年,我们经济工作的重心就是着重围绕补齐这‘三大短板’,强基础、重民生。”赵君峰娓娓道来。
“三大短板”有多短?
“首先说交通。过去一说到息县去,大家就直皱眉头,为啥?路不好!不但干线公路破损严重,就连乡村公路,甚至包括城区街道,还有运输系统,都出现了问题。”赵君峰说,“‘十三五’期间,按照规划,息县要修2400公里路,要把4.5米的路修到每一个行政村,3.5米的路通到每一个自然村并形成循环。开局之年,我们就打了一场漂亮的交通翻身仗,基本完成了S337线夏庄至陡河沿淮河桥段拓宽改建工程,息正路、息包路改扩建工程也在加快推进,息邢高速公路息县段、大广高速息县收费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开工。与此同时,还新修通村通组公路680公里,相当于过去数年的总和。为确保高标准修路,每公里除省政府补助35万元外,县财政又补了10万元,下定决心多修路、修好路,让息县经济发展迈上通衢大道!”
“教育多年来都是息县人心中的痛!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息县教育是培养‘一把手’的工程。为啥?由于大班额造成很多孩子上课习惯把一只手背在后面,这是息县人心酸而无奈的自我戏谑。”赵君峰说,“2016年,息县坚定实施教育振兴工程,推动人口大县向人才大县转变,一年拿出850亩地作为教育用地,开工建设了7所学校,实施了8000多万的农村学校改薄工程,把基础夯牢。在中心城区实施大胆改革,稳强扶弱,严格实行划片限规限额招生,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教育的均等化,‘大班额’问题成为历史,初步让老百姓松了口气,息县的教育有希望了!”
有希望的,还有过去一直颇受诟病的息县城市建设。
“息县是信阳第一人口大县,但城市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兄弟县区。我们提出了打造‘滨水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力争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使息县古县文化、淮河文化、根亲文化等统一起来,得到标志性的展现。2016年,我们建设了13条主次干道,开工建设了息州广场、马援广场、晴川广场等3个规模化广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濮公山公园等3个1000亩以上的公园建设项目正在强力推进,增加了城市绿地和公用空间,息县人告别了没有公园的历史。与此同时,城市管理也迈上新台阶,我们组建了150人城市执法队伍,投入1700万用于城市保洁。”赵君峰如数家珍。
诚如赵君峰所言,记者也切身体会到了息县去年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变化的“法宝”是什么?
“‘法宝’就是项目改变息县。无论是城乡面貌的改观、人民生活的改善,还是产业的发展、基础支撑的增强,项目是第一抓手,离开项目,无从谈起。”赵君峰一语中的。
赵君峰说,2016年,息县牢固树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响亮提出了“学习决定水平、目标指引现在、进度量化成效、项目改变息县”的四句诀,取得了项目建设的大丰收。在全市99个重点项目中,息县项目数量位列第一,完成投资绝对值和投资目标完成比均位居全市前列;全年共签约7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在建重大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08亿元,同比增长2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72亿元,同比增长22.6%,位居全市前列。
“2017年,是我市的‘项目建设年’,除续建项目外,我们将新上一大批关乎息县长远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涉农项目、重大支撑项目和民生项目,新开工项目将是2016年的1.5倍。”赵君峰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做强‘三大短板’,打基础,促发展,谋长远,瞄准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