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宁

两年有多长?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咿呀学语,足以让破壳而出的鸟儿振翅高飞。但对于浉河区东双河镇左店村驻村第一书记陶艳来说,两年时间却如同白驹过隙。

时光飞逝,驻村工作已过大半。昨日,面对记者的采访,陶艳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做得还不够多。”

刚到左店村时,村民投向陶艳的第一眼充满了疑问,“一个市里来的女干部能在农村安下心工作就不错了,还能帮助咱村改变面貌?”行动胜于一切,生性要强的陶艳把左店村当作第二故乡,下定决心力争让村里旧貌换新颜。

万事开头难,农村工作的纷繁复杂也曾让陶艳一度不知所措。领导班子涣散、缺少致富路径让左店村始终没能脱离3类村的队伍。新官到任三把火,陶艳决心通过村委班子建设这第一把“火”点燃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配齐领导班子的关键在于做通村支部书记的思想工作。为了重拾村支部书记的信心,陶艳煞费苦心,跑断了腿,磨破了嘴,见村支部书记还未动心,陶艳便采取了“曲线救国”策略,让他的家人做其思想工作。禁不住陶艳的“软磨硬泡”,村支书一拍大腿:“行,我还接着干!”

陶艳长舒了一口气,有了村两委的支持,她这个新官的工作不愁不好开展。

各村情况不同,尽早熟悉才能“对症下药”。驻村后,走村入户、下田间地头成了陶艳工作的常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她跟村民有了更加亲密的交流接触;“接地气”的调研座谈让她渐渐摸清了左店村的“家底”,无形中更拉近了她与村民的距离,大家纷纷夸道:“这个干部还真是来干事的!”

找准了左店村积重难返的症结所在,要想真正打通这座“民心桥”,陶艳深知,最要紧的就是要鼓起村民的“钱袋子”。综合各方建议,她很快厘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帮扶计划。个人能力有限,她就积极向“大后方”寻求援助。团市委领导积极响应,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并协调6个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与左店村结成帮扶对子。由团市委拨付资金新建立的便民服务大厅,极大提高了为村民办事的效率,更是成了全区农村便民服务的典型。

当了解到村里留守妇女较多时,细心的陶艳还为她们量身定制了一套扶贫计划。“二胎政策的刺激让月嫂这一行业火爆异常,金牌月嫂更是高价难求,培养她们当月嫂既能兼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实现‘一人致富,全家脱贫’。”陶艳的这一好想法让村里留守妇女瞬间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报名培训的妇女络绎不绝。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留下的山山水水给了陶艳发展产业扶贫的好灵感。当观光农业、种养殖业、乡村旅游的蓝图在左店村这个曾经贫穷的山村渐次铺展开来时,大山深处开出的朵朵 “致富花”必将给左店村带来不曾有过的风景。

“鼓了钱袋”更要“富了脑袋”,在为左店村寻求产业脱贫的同时,陶艳坚持把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扶贫工作强有力的一个抓手。崭新的文化生活广场建立起来了,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道道文化大餐,专家义诊更是把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始终是陶艳心之所系。驻村工作后,她养成了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确保群众一有需求便能随叫随到。为困难群众解决低保,给因病致贫的家庭申请大病救助资金,动员全村村民参加新农合……陶艳不遗余力地尽己所能给他们争取到最大限度的帮扶。

而这一切,群众都看在眼里,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心是温暖的。有一次走访贫困户,刚从村民家出来,一位老大娘颤颤巍巍地追了出来,手里提着一个装满鸡蛋的篮子,说什么都要让陶艳收下。看着那筐鸡蛋,陶艳眼眶湿润,五味杂陈,她知道这是大娘一个个不知攒了多少天才攒下来的。没有过多的言语,这样朴素的方式正是群众对她工作的最高赞誉!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把自己深深扎根于群众,才能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条不变的信念在每一个黎明之时为陶艳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路在脚下,驻村故事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