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晖带队视察食品安全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黄宁 文/图

新年伊始,从省城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16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PM10、PM2.5年均浓度3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这一骄人成绩离不开全市人民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时也凝聚着市人大常委会强力监督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辛勤汗水。

然而,这只是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个缩影。

肩负人民重托足音铿锵,不辱历史使命砥砺前行。走过2016年的春华秋实,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为魅力信阳建设奏响了民声民意的强音。

围绕中心促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市人大常委会的总体感受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忙”!

工作千头万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题却永恒不变。市人大常委会自觉把市委决策部署与人大依法履职的节奏同向合拍,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助推改革发展。去年年初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责任分工,到了年底件件落实到位,一项不落。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规顺利落地,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日臻完善,人大代表网络履职平台全面建成……

喜讯连连,捷报频传。1月10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一组数据催人奋进: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以上,突破2000亿元大关!经济向好平稳发展离不开监督这一有力抓手。市人大常委会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市政府财政预决算、非税收入征收和管理、预算调整和接受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等情况全部纳入监督视野,探索完善全口径、全覆盖、全过程、全公开的监督机制,努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切实管好人民的“钱袋子”。

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投资、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市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冬时节,寒意料峭,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成员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一个个施工工地、生产车间。在对明港机场、北斗卫星产业园等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后,视察组一行将成绩和问题一一查摆,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催生了一个个农业产业化基地,不管田间地头还是生产车间,凡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百姓福祉,代表们不仅敢于 “动真格”,而且善于“支实招”,“接地气”的调研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意见建议。

另一种经济转型的新引擎——电子商务风头正盛。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物产富饶的生态禀赋,一大批本土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集聚效应也博得了国内众多知名电商的青睐。盘点2016年我市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成绩单”,表现令人称赞。全市各行业不同程度“触电”“上网”有1.4万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近3万人。

这份成就靠的是群策群力。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支持电商发展,深入电商企业调研,听取审议报告,针对实际为我市电商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如今,电商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市争取弯道超车、实现后来居上的有力支撑,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局面。

关注民生促改善

九九重阳,敬老情浓。2016年重阳佳节,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优惠公交IC卡。“以前总是羡慕大城市的老年人能免费乘车,没想到如今咱们信阳的老年人也能享受这样的优惠了。”领到公交卡的市民李阿姨言语里满是激动欢喜。

“十件实事”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热度出现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和市民的生活当中。“监督工作必须做深做实,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抓出实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一席话掷地有声。

民生无小事,点滴总关情。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监督工作的风向标,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怎么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学校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食堂的饭菜质量怎么样?”一系列的问题始终牵动着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们的心。2016年春季刚开学不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晖亲自带队前往光山、新县几所寄宿制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并为师生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主席团将代表所提“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议案确定为01号议案!这一决定充分彰显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情系教育、心系民生的情怀。均衡教育资源,发展寄宿制学校,无疑是留守儿童最大的福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老年人权益保障、食品安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物业管理、农产品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公安消防工作、内河治理、大气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翻开履职清单,一份份调研报告,一条条审议意见,一件件实事好事,无不是市人大常委会倾情为民履职的印证。

守护“信阳蓝”、打好“生态牌”事关全市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经济的长足发展。代表们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次督查调研,全程跟踪治理,及时作出了《关于批准在市中心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区内自然山体保护的决定》,还百姓碧水蓝天,又一次开启了“轻放在山水之间”的信阳绿色发展的引擎,也使得“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殊荣实至名归!

助推法治促和谐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关乎社会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

事关法治建设、社会稳定大局的字眼如“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农村土地确权”“治安管理处罚”“社会救助”等常常出现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议题中。

社会安定和谐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司法公正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司法公开、公正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听取“两院”报告,并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公开案件信息、拓宽公开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一项项有力举措确保了群众共享阳光司法。

2016年9月30日是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天。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信阳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获全票批准,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从2015年11月26日,我市地方立法权获批以来,经过10个多月的充分调研酝酿,市人大常委会将极具豫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不仅开了我市立法的先河,更让“乡愁不再发愁”。

新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举行宪法宣誓就职仪式,如今已成为常态,对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确保宪法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在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预防职务犯罪始终利剑高悬。市人大常委会在视察我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市检察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中心时,提出了完善社会化大预防格局、深化法律“五进”活动、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等意见,要求牢牢编织一张预防职务犯罪的“铁网”,最大限度地将职务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

人人守法懂法,社会处处和谐。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努力做到让法律知识家喻户晓、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是我市法治工作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并将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以及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等形式,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本决议得到贯彻落实。

审议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跟踪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监督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激活了人大工作一池春水。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十三五”新的征程已然开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肩负着800万信阳儿女的重托,市人大常委会将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为建设“五个信阳”的精彩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