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浩然

“磨剪子嘞,戗菜刀……”1月17日一大早,这一久违却又熟悉的吆喝声闯入了记者的耳朵。

顺着这一声声长长的、略带口音的吆喝声找去,记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20多年前熟悉的一幕,还是一样的长凳,一头固定着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旁吊着一个盛水的小铁罐,罐里放着一个磨刀蘸水用的刷子,里面插根系着布条的竹筷,另一头固定着一个和凳子一样宽窄的扁铁框架,凳腿边挂着一个旧布袋,里面放砂轮、铲子、一把小铁锤和一些碎布片,磨刀师傅坐在长凳上磨着刀。

记者来到磨刀师傅旁边,交谈中得知他姓史。史师傅告诉记者:“戗菜刀有四道工序,一打二戗三粗磨四细磨。”只见他接过菜刀,先把飞轮固定在凳子的一端,手摇飞轮打磨掉刀上的铁锈,然后换上戗刀,一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钢的戗刀,用它将刀的两刃刮薄,再用粗砂石磨,磨的过程中不时沾上水把磨掉的铁锈冲洗掉,最后用细砂石磨。十几分钟后,刀身上的锈迹全部清除干净,一把钝菜刀就变得光亮锋利了。史师傅把磨好的菜刀交还给顾客时,脸上每一条皱纹里都显示出满足的笑意。

当记者问史师傅,这一行当现在在我市的现状时,史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了,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了,干这行当,全靠两条腿走路,解放鞋每年都要换上几双。早上7点出门,天黑了再回到住处,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一天能跑二三十公里。据我所知,现在整个信阳市也就只有10多个像我这样走街串巷的磨刀匠了,磨一把刀5块钱,好点的话一天可以磨上个十几把刀,不好的情况一天也就只能磨一两把。”“既然不赚钱,那你为什么不转行呢?”记者问。“干了一辈子这营生,习惯了,虽然赚钱不多,但也能勉强糊口度日。”史师傅回答说。

望着史师傅远去的背影,记者陷入沉思。还有多少传统行当已消失或正在消失啊!也许几十年后,我们只能在文艺作品中见到某些传统手艺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