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纪委开设“纪律大讲堂”,为全县纪检监察干部提升执纪监督能力“充电”。

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文/图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2016年全市的纪检监察工作,“清”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一年,与正风反腐新常态相适应,信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抓持续促提升、抓重点创特色、抓创新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持续深化“三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努力践行“四种形态”,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效明显,有人称之为“清风正气”,荡涤社会腐败“雾霾”。全市纪检监察工作究竟“清”在哪里?

“清”在力度:节奏更快,实现反腐“全覆盖”

2016年,说我市纪检监察干部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并非一句虚话。

省纪委《纪律审查工作通报》显示,2016年前9个月,我市纪检监察工作获得了四个第一:处置问题线索排名全省第一,纪律审查立案数排名全省第一,纪律审查结案数排名全省第一,纪律审查处分人数排名全省第一。

去年年初召开的市纪委四届六次全会上,时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金志就曾告诫全体党员干部,新的一年打虎拍蝇的“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

可不是,从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全市人民就收到一份反腐“大礼”,潢川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仇登峰、县政协原副主席刘太学因违规收受礼金而被通报。有群众感慨,这一警钟敲得响!

到年底,市纪委一封“廉政贺卡”提醒各位党员干部严格廉洁自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党员干部感慨,红线意识要常在!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无论是抓“主体责任”落实,还是纠治“四风”、抓基层党风政风,全方位实现了反腐“全覆盖”。一年来,我市共接受信访举报4300多件(次),处置问题线索3900多件,立案审查2900多件,同比上升65.1%。

“清”在深度:派驻巡察,走好纵深“一盘棋”

在不少人眼里,2016年最受社会期待、最令问题官员头疼的一句话就是:“巡察组来了!”

“巡察组来了!”这句话之所以让问题官员头疼,归根到底在于巡察的深度和广度。

从巡察深度上来看,每一轮巡察时间都在20天到40天,巡察组全方位进驻,向社会公开征集问题线索,形成“天罗地网”。

从巡察广度上来看,第一轮巡察进驻市水利局等10家市直单位、浉河区十三里桥乡等10个乡镇(办事处),第二轮巡察进驻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环保局等5个廉政风险点比较多的单位,8月份又对首轮巡察的县区和办事处进行了“回头看”。基本上各行业、各部门均巡察到位。

(下转第二版)

从巡察的内容上来看,2016年巡察工作主要聚焦在政治巡察。为了做好政治巡察,市纪委出台了政治巡察13察28看举措,采用“延伸式”和“点穴式”巡察法,紧盯软弱涣散的基层党支部、紧盯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防止急躁冒进,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为了防止巡察“灯下黑”,市纪委还实施市县联动巡察,通过市县联动异地巡察,采取“一托二”方式,实行上下联动,保证巡察效果。

2016年巡察工作开展以来,共发现领导干部问题线索3906件,立案1078件,组织处理568人,党政纪处分718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38人。信阳的巡察工作还得到了中巡办和省委巡视领导小组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巡视办在信阳召开巡察工作调研现场会,学习信阳经验做法。

“清”在精度:对症下药,在“新”字上做文章

政治环境“清”。一年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一直很“忙”。反腐不能总是老办法,面对新形势必须得有“新药方”。

落实“两个责任”有了“新”变化。除了坚持常态化督查机制,去年,市纪委还出台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支部工作方案》。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把责任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拧紧了管党治党的责任“螺丝”。

纠“四风”有了“新”举措。“四风”应该是纪检监察机关最“狡猾”的敌人了,因为“四风”有着隐蔽性和变异性。2016年,为进一步解决“四风”隐身变种等突出问题,市纪委制定了“四查”方案,通过查隐身、查变种、查源头、查节点,纠住“四风”的“尾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0起,处理694人,其中党政纪处分523人。

基层党风政风有了“新”成就。有时候“小”权力监督不好也会成为“大”危害。2016年基层党风政风监督“四个一”又有了新内容。对“小微权力”进行规范,2016年我市纪检监察机关把“小微权力”请进“清单”,在2个县区6个乡镇10个村建立了乡村治理体系综合示范点,把村级“小微权力”综合治理作为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四个一”工作之中。一年来,全市共查处基层“四风”及侵害群众利益问题1060多起,处理1300多人,其中党政纪处分990多人。针对懒政怠政、为官不为问题,严格问责处理2000人。

教育预防有了“新”亮点。从2016年9月21日到10月27日,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党规党纪知识电视竞赛在我市开展。全市各县区及市直各部门的30多支代表队,每支代表队派出3人参加比赛,其中一名必须是处级干部,而这名处级干部必须回答一道必答题。“教育预防时,我们把党员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而这一点在党纪条规知识竞赛中也有所体现。”市纪委宣教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