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梅建新 赵兵)去年以来,全市人社系统牢记“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使命,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转移就业脱贫统揽人社工作全局,通过就业扶贫、培训扶贫、助企扶贫、创业扶贫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了“了解就业意愿—提供岗位信息—安排技能培训—实现上岗就业”的脱贫服务体系,年度脱贫攻坚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脱贫攻坚的机制越来越强。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及时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下发《信阳市人社局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和20条推进措施,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督查考核和奖惩问责办法》《结对帮扶方案》等文件,将脱贫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细化目标任务,加强督查指导,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社部门在转移就业脱贫攻坚和技能培训资金整合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发挥明显。
突出工作主业,转移就业的减贫成效越来越好。实施就业援助。充分发挥“三市一库”作用,帮助有一定技能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全年共组织现场招聘会135场,提供岗位8.8万个。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稳步开展。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全市个体经营类创业担保贷款发放2359笔3.72亿元;全市转移就业实现脱贫人口5.1万人,占脱贫人口的40%以上。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降低社保费率、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和企业岗前培训补贴。全市各类补贴发放779万元,企业担保贷款发放242笔1.46亿元,吸纳就业27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103名,用于安置贫困且低技能劳动力;争取省人社厅“政府购岗”名额85个;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贫困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397个。开展技能培训。全市共开展培训20万人次,其中人社部门开展技能培训11.7万人次。2016年共争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3个: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品牌示范基地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争取奖补资金1310万元。光山县被列为国家级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县,新县被列为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创新社保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我市人均基础养老金已达80元;积极促进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把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参保率达到99.3%。 降低企业社保费率,2016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保费减收6000多万元。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脱贫。共吸引1741名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投资2亿多元,创建经济实体1038个,吸纳贫困农民1500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
加强督促检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的力度越来越大。市人社局成立专门的脱贫工作督查考核组,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督查考核和奖励问责办法》《工作例会制度》《脱贫攻坚统计数据月报制度》等工作制度,对整个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去年9月份对9个县区转移就业脱贫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针对存在的个性问题下发了通报,督查结果与目标考核、年度评先评优挂钩。
强化结对帮扶,对口帮扶村距离整体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市人社局负责人多次深入光山县孙铁铺镇王楼村开展调查摸底、精准识别,掌握了翔实的资料。确定通过援企稳岗、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产业促进、创业带动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尽快实现脱贫的基本战略。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局机关100多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深入贫困户家庭慰问2000多人次,慰问品价值1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帮扶村人社便民服务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摸清底数,申报兜底帮扶;为所有村民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先后从多个部门协调和争取资金1050多万元,为帮扶村修建村组通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和自来水入户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