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黎伟为该村村民种植香菇作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马迎春 摄

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黎伟是市科协科普部部长,2015年9月6日,受组织选派,到新县陡山河乡担任扶前湾村第一书记。从这一天开始,他的肩上就担负起全村65户贫困户245人的脱贫重任。

“刚来扶前湾村的时候,我对这里感到很茫然,听不懂的方言,崎岖的道路,基础设施太差,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产业……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和生活,我适应这里,热爱这里。回想起第一书记的经历,有辛苦,有付出,也有喜悦,但更重要的是我熟悉并融入了这里,如今我已是这村里的一员了。”昨日,记者见到黎伟时,他饱含深情地说。

以原单位为依托,为帮扶村搭建对口扶贫的坚实桥梁

“推行精准扶贫,帮助帮扶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单位下派第一书记的责任,更是帮扶单位的责任。” 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善伟说。

“没有原单位的支持,第一书记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自我到扶前湾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市科协党组每个月定时听取驻村扶贫工作汇报,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每个月组织单位全体干部到驻村与村两委交流意见并对帮扶的贫困户进行走访,解决贫困户提出的问题;为带动扶前湾村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市科协党组一班人经过多次调研后,在村里召开了党组会,会上一致通过给扶前湾村12万元,用于建立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依靠种植香菇、银耳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采访中黎伟动情地说:“最为感人的是,市科协党组在走访中发现扶前湾村有5户贫困户孩子都在上新县高中,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孩子有辍学打工填补家庭经济支出的思想。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善伟同志同黎伟3次到河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寻求支持。在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帮助下,这5名贫困生与香港普明善缘基金会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签订‘我的科学梦’行动计划帮扶协议(高中资助协议)。他们在高中阶段每月可领到500元的基本生活费,到大学阶段将继续得到资助。从此,这5名学生和5户贫困户家庭再也没有就学经济压力了,他们的‘求学梦’将能梦想成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工作搞好物质保障

“扶前湾村位于陡山河乡西北部2公里,全村辖26个自然湾,12个村民组,共有农户308户,村民1020人,党员30人,贫困户65户245人。”黎伟告诉记者,“村子南北长2.5公里,东西长2公里,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山场面积3045亩,耕地面积569亩,一条河流贯穿其中。特殊的地貌形成了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20余人,无集体经济收入。”

为改变群众出行难、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的现状,黎伟多方奔走,四处“化缘”:争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金70万元,完成村组道路硬化4.5公里,全村12个居民组、26个自然湾实现了“组组通”硬化,使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时代。2016年年底,扶前湾村已实现了全村组组通水泥路;现正在整修3口大塘,道路硬化0.2公里,建便民桥一座;正在实施河口桥重建工程项目;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扶前湾村的安全饮水项目也将要实施了,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扶贫扶知更扶智,用科技力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在市科协工作多年的黎伟,能深刻体会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他告诉记者:“我觉得应该利用好我在市科协工作的优势,通过科技助力该村的精准扶贫。”

为拓宽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考察农业种植养殖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把成功的贤人请到村,探究村里适合发展的项目。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和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扶前湾村2016年整村脱贫规划》《扶前湾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没技术我来帮。我听说有些贫困户不敢养猪,因为他们不懂养殖技术才不敢养。于是,在市科协党组的协调和帮助下,我联系信阳农林学院养殖专家到村里现场上课,通过专家和贫困户结对子的形式手把手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黎伟告诉记者,“很快,村里养猪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为他们的脱贫找到了新路子。”

产业带动是方向,为村民构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效机制

如何做到真脱贫,不返贫,为村民构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效机制,这一直是黎伟认真思索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市科协党组对黎伟驻村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充分利用扶前湾村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广大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黎伟说。在乡党委的组织下,他和该村村民代表三次到南阳西峡县、两次到浉河区谭家河乡食用菌协会考察调研学习。根据全村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情况,重点打造了三大片区扶贫产业基地——

东部在扶前湾、易上畈等村民组,依托“佑青家庭农场”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与南阳西峡县食用菌种植基地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香菇、平菇、黑白木耳等种植,2016年首批种植大棚已达到10个,带动贫困户11户39人脱贫。

南部在杨湾、上下前湾等村民组,发展养猪等产业。这些村民组依托“易涛家庭农场”,利用山林、水塘面积较多,发展养猪、牛、羊、鱼产业,带动贫困户29户112人脱贫。

跨村流转土地发展芡实种植。由于扶前湾村的耕地面积十分狭小,经过与周边的村子协调,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柳林河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依托“金沙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芡实种植产业。目前,芡实种植产业已发展成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先期种植的100多亩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亩净利润达到了5000元以上,起到了以点带面作用。2017年拟流转土地500亩,扩大种植。

“驻村一年多以来,我虽然晒黑了,累瘦了,可觉得很充实、快乐。下一步,我将尽我所能为村里的脱贫事业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采访最后,黎伟告诉记者,“等我走的时候,我希望村里外出打工的一些人能够回家乡发展,希望村里的产业能发展得更具规模,希望村集体的收益有保障,村里的公共事业能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