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在基层”活动拉开帷幕。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努力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此,信阳日报传媒集团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集鲜活素材,讲好信阳故事,为广大读者备上新鲜的“年货”。敬请垂注。
本报淮滨采访组 文/图
1月5日是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古传至今,腊八是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祖先的重要日子,人们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节当天,本报走基层淮滨采访组来到淮滨县张庄乡,走进农家,和老乡一起看民俗品年味。
在张庄乡吴氏盛梅园内,主办此次腊八文化节的吴世斌正在和家人一起煮腊八粥。园内一株有着320年树龄的腊梅树,枝花茂盛,香气怡人,前来游玩观赏的老乡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
据陪同采访的本报驻淮滨县记者站站长韩浩介绍,张庄乡历史悠久,是我市唯一一个“河南省历史文化乡镇”,正是有了像吴世斌一样的民间文化人士,才得以让很多很好的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得以传承。
扭秧歌、舞狮子、划旱船、唱大戏等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把古老的张庄乡青石板街装点得异常热闹。上午10时许,伴着咚咚的鼓点声,王店乡赵寨村村民陈万文手拿绣球引导彩狮摇头摆尾开始表演,彩狮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精彩的表演引得围观的村民叫好声不断。“金毛狮头往西冲, 党和国家政策好, 孤寡老人给低保,给了低保还不算, 国家建立养老院, 养老院里生活好,鸡鸭鱼肉少不了。”陈万文这段近乎白话的即兴说唱更是赢来阵阵掌声。
表演划旱船的60岁的张庄乡村民张云芳告诉记者,他们的表演队都是当地农民自发组成的,逢年过节时就聚在一起给大家表演,增加点乐趣,图个热闹。
虽然天气寒冷还下着小雨,但是依然挡不住围观村民的热情。“我是附近谷堆乡的,为了看戏一大早就赶来了,张庄乡的腊八文化节已经办了6年,我年年都来。”在戏台前撑伞看戏的任远昌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大戏要唱三天哩,有粥喝,有戏看,比过年还热闹呢!明年啊,我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