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手拉手共创文明城”主题队会。

冯东俊 文/图

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中学(以下简称“信阳高新区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刘洼小学,新建于2007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秉承高新区“理性、和谐、博大、卓越”的发展理念,遵循“民主理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 ”的管理思路,砥砺奋进,扎实工作,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而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办学特色。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

多年来,学校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办学质量保证了稳定的办学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位于信阳高新区核心城区,东临京港澳和沪陕高速公路入口,南接312国道迎宾路段,与平桥区紧密相连,西邻羊山新区,紧挨信阳新城区,北有石广高铁段信阳东站和新312国道,纵贯南北东西,交通极其便利;生活设施齐全,学校位于高新区刘洼安置区旁,周边既有繁荣的农贸市场,也有安静休闲的小区广场,生活设施等各项功能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建筑整齐、新颖,教学设备相对齐全、先进,开阔的标准塑胶跑道、绿茵茵的足球场、标准化的篮球场展现在面前。校园绿化全覆盖,花草满园,四季常青,环境优美,足以称得上是一所园林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标准的课桌凳,学生可以在此安心学习,校准化的教师办公室,高配置的教工之家和多媒体报告厅,教师们可以舒心地在此办公授课。

目前,学校在校生达1769名,有27个教学班。教职工82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35人。全校师生精神面貌良好,校风纯正,学风优良,整个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年轻而富有激情,博学而又治学严谨,教书而又精心育人,他们在教育这片田野里默默地耕耘着,努力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思路决定出路,特色乃安身立命之本。学校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广泛搜集借鉴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当前发展状况,融集体智慧,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在工作中逐步树立了符合实际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合格+特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工作重点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安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深化课堂改革,加强学科教研,强化“双基”和“三维目标”,营造“百花齐放”的教、学、研、改氛围。

关注学生成长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个育人环境里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越高,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将会越幸福。因此,学校站在关注生命的高度结合校园生活实际,持续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知礼仪,懂规范。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创造习惯养成平台,为帮助学生创造完美的人生,赢得一生的幸福打基础。入学伊始,学校组织一年级新生开展路队整理与规范学习,组织六年级、七年级学生开展军训,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信阳市市民文明手册》,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每周一举行庄严的主题升国旗仪式;每天举行不同主题的课前10分钟晨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加油;每周四下午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精彩的班级文化氛围;每天放学时,教师亲自为学生护送路队,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铭记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信阳市博物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联合社会人士马国平在校园内部筹建了“信阳高新区实验中学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马国平不仅免费展示了他多年来收藏的革命先烈照片、画像、书籍、图画、瓷器、纪念章等作品,还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历史知识讲解。学生们既获取了历史知识,更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学生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精诚团结、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报效祖国。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挖掘学生潜力特长,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也是独特的。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开设了阅读、英语口语、实验探究、唱歌绘画、乐器等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球类、田径等多种体育运动项目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学生的潜能也得到较好的开发。校园广播站的创建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年一度的校级运动会和拔河比赛,帮助无数学生找回了自信,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为此,学校采取班会、晨会、校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邀请一凡老师到校举行“爱祖国、爱父母”大型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怀,回报社会。

关心教师成长 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机统一的,学校的发展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学校的发展也高度依赖教师的专业工作。同时,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组织保障作用。

每年暑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与考核。每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师德师风专题培训,通过文字学习、视频观摩、道德讲堂、榜样引领、反思提升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教师们树立职业理想,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引导教师以敬业奉献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创造职业幸福。每学期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水平考核,鼓励教师见贤思齐,自觉提升。

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网络、校本研修,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严格执行“师训”政策规定,督促引领教师们积极参加学科集中培训、网络提升工程培训等项目;抓住一切高水平的学科观摩与研讨会议、活动等外出学习机会,把教师们“送出去”;把教研部门、专家名师“请进来”,给教师们提供示范指导。学校不遗余力地为教师们提供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教师们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拓展了视野,发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可能性,增强了专业发展意识和愿望。

为教师们购买教育名家书籍,鼓励教师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职业品位。学校鼓励教师们“读善其身”而不是“独善其身”,引导教师们通过读书与教育名家对话,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和教书育人智慧。学校组织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为教师们购买了魏书生的系列专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工作漫谈》《我是这样做教师的》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提升了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智慧。

定期举办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造一展风采的平台。学校组织开展了“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两笔字大赛”“青蓝工程、传帮带”等活动,使教师们的教学特色和专业能力得到展示,激发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热情、自信心和自豪感。

成立家长学校 搭建家校联系的桥梁

学校积极筹建了家长委员会,不断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同时,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学校的发展理念、目标、教育策略等内容,了解家长们的需求与问题,详细地为他们答疑解惑,积极帮助家长们想对策,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处理。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了有效沟通,学校的发展也得到了充足的后劲。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树立完整校园文化形象

学校利用有限的资金,经过努力,基本实现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先后完成了校园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改善了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师办公条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严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大脑工作要求;大力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提高了工作实效。

栉风沐雨历十载,回首桃李已满园。建校以来,学校领导不负上级重托,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有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层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办学质量。基于此,学校顺利通过了市直属文明单位回访验收,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积极贡献力量,市“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也初见成效,获得“教师教育先进单位” 等荣誉。

回望过去,学校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来之不易但着实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学校的前程更加催人奋进。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并加以认真落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