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曹亮入户走访管围孜村村民,了解当地村民的致贫原因,为扶贫工作找路子。本报记者 冯康松 摄 |
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自2015年8月30日,上级党委选派我到光山县晏河乡管围孜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已15个月,我感到自己已是管围孜村的一员了。”昨日,记者如约见到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正处级干部、光山县晏河乡管围孜村第一书记曹亮时,他感慨道。
带领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给曹亮的任务,也是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白天挥汗在田间地头,夜晚走村串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透村情民情,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和意见,结合“第一书记”工作职责及工作任务,细致梳理村里存在的问题,结合村情拟定驻村工作思路, 依据所驻村资源及特点谋划发展规划和具体扶贫项目,以支部共建形式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联系央企对口帮扶本村,同时积极协调财政扶贫项目申请与实施,推动国开行金融扶贫项目设计、评审与发放,引入龙头企业,落实精准扶贫要求,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本村集体经济,围绕“一二三四”开展工作。
一个规划。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好思路,何来好出路。曹亮认为,理清思路,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应是驻村扶贫的首要工作。于是,他牵头聘请中煤武汉设计院编制管围孜村2015年-2025年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包括美丽乡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他说:“虽然我在这里的时间只有两年,但是这个十年规划算是送给管围孜村的一份礼物,希望这个规划能为该村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方向。”
两项建设。曹亮的第二项工作是抓好“两项建设”,即抓好班子建设和阵地建设。曹亮说,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留下一个好支部非常重要。班子建设好后,他还紧密结合分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好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新村部已于11月破土动工;启动了村远程教育平台,不断促进村党支部规范建设。
三个结合。曹亮说,驻村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即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分行对口帮扶相结合、与国家开发银行扶贫业务开展相结合。根据“精准识别、一个都不能错”的要求,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脱贫措施,明确帮扶责任和脱贫轨迹,逐户商讨脱贫途径和措施。同时抓好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一帮一、一带多”,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联系人。
光山县是国家开发银行扶贫定点县,管围孜村是定点联系村。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认真落实省委要求的“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驻村工作机制,行领导多次亲赴光山和管围孜村调研慰问。曹亮说,他们还将该村作为单位扶贫业务的“试验田”,特别是在乡村基础设施领域和产业扶贫方面,从县级层面谋划扶贫项目,进而辐射到村,可以有效提高扶贫成效,同时还积极引入客户资源协同扶贫。
四个改变。“争取四个改变”是曹亮扶贫工作的目标。“四个改变” 即改变村小学面貌,大力支持村小学改造建设,确保学龄儿童不失学;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营造便利的基本条件,积极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改变村民经济条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成立了村里第一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引入九龙春天公司开展香菇种植、羚锐集团开展中药材种植以及黄国粮业开展糯稻种植;改变村民文化生活,为广大村民办好惠民实事,新建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广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近期,我们将做的工作有向光山县开展资金捐赠活动;联合相关单位向管围孜村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65岁以上老党员送御寒冬衣;联合分行工会、团委,陆续推出光山“十宝”购买活动,建立帮扶基金,用于贫困儿童和因病因残致贫人士。”采访最后,曹亮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继续推进管围孜村“一二三四”工程,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的落实,尽快实现向贫困户的首批分红,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党的扶贫政策红利,早日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