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题记: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母亲和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外面最温暖的两件外衣,永远是我们灵魂里面最亮的两盏灯。别忘了把衣穿好,别忘了把灯擦亮。
“真的非常感谢家乡的父母官做了那么多,这次回来看到还有一些父老乡亲吃穿不好的情景时,我不由得心头一热,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这是在2016年春节期间我市举办的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座谈会上,一位商城籍的在外务工人士说的一段话,道出了百万外出务工人员真实的心声:在奔向小康的幸福大道上,800万老区人民绝不能迟到,更不可以缺席!
顺应这一呼声,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以贯之,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从早期的走前抓培训、走中抓服务、走后抓维权,到现在鼓励双向流动,返乡创业,健全的服务体系使得信阳劳务输出效益和引进效益都实现了倍增。
在今年8月30日召开的全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电视电话会上,市长尚朝阳向全省介绍了我市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对信阳的做法给予高度首肯:信阳市这些年在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他们不仅使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同时着力于解决怎么干得好,值得各地认真借鉴学习。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我市正着力推进返乡创业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观念这致富“三宝” 返乡创业,圆梦家乡与家乡共同富裕的大文章在信阳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大众创业显身手
承“东”接“西”、临“南”望“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信阳充满激情与活力,富有生机和魅力,早已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沃土。
多年来,为了把在外务工成功人士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等“民智财富”吸引回来,我市为返乡创业人员给予发展措施上的一揽子具体支持,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对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者,让他们在发展上能作为、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重在让返乡创业者想回来,并留得住、干得好、回得值。
“一个人富了不难,只是富身。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才是富心。”说这话的是光山县合欢林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甘平安。当家乡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从务工地广州返乡,投资组建合作社,如今已将6500亩荒山林地种上了苗木花卉以及茶树,合作社资产达到8000万元;同在光山县的向满余返乡后,把创业的目光盯在了家乡羽绒制品上,他投资电商,带领团队把羽绒制品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进一步带动了家乡鸭养殖、鸭绒加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家在新县的涂光勇辞去年薪20万元的工作返乡办厂,他创办的3个工厂的选址都紧邻小区和学校,以方便员工就近上班和接送孩子;同时,工厂附近还办有幼儿园,免费为职工照看孩子。此举不仅解决了30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还为家乡的留守妇女搭建“居家就业”平台,收获了各界的一片美誉。
浉河区吴家店镇的农民陈玲多年在外务工,收获却不大,回到家乡后通过小额贷款支持开办了奶茶店,店面虽小,生意却异常火爆,被人们称为“信阳奶茶妹”。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两会特别节目。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信阳市市长的乔新江与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还现场为她加油助力。
外出务工、当上老板、返乡创业, 信阳农民三级跳的致富模式,体现了改革创新。全民创业下的信阳经济,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灌木丛林”;既要“虎踞龙盘”,也要“千军万马”;不仅有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也很可能成为下一轮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目前,信阳有近20万户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大部分是由返乡创业的进城农民工创办,他们的发展,是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规模由小变大的重要力量,也是信阳从一般性城市向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城市过渡的有力见证。
扶贫济困施援手
两百万外出务工大军,四万返乡创业精英,他们也是全市扶贫济困奉献者中的重要组成力量。
信阳西亚公司董事长苏曦曾远赴西藏创业,1989年回到家乡后创办信阳西亚商业有限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信阳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赚钱后的苏曦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仅让自己挣到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她首先从身边人帮起,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在企业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下岗职工,先后接纳国企下岗职工千余人再就业。近年来,公司坚持开展“暖冬计划”公益活动,关心关爱贫困群体,尤其是孤寡老人和遗孤儿童,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一大批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在信阳成长壮大,他们在慈善捐赠、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扶贫济困等很多方面广施援手。
2007年9月9日,新县卡房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厚东慷赠20万元,在新县卡房乡设立了厚东奖学基金。2008年,张厚东专门成立“昌建·三方关爱基金”,在信阳市慈善总会的领导下,定向用于支持教育、慈善事业,全力助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2014年、2015年共捐资200万元,支持平桥区残疾人危旧房改造活动和教育事业。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咱致富,看着身边乡亲们还在受穷,咱不能不管不问。”息县金磊实业公司董事长任重功返乡创业成功后,不仅出资改善所在乡村的道路,热心捐资助学,而且先后扶持同村同组的村民办起5家碎石厂,24部装载机,年产石子50万立方米,人均年产值2万元。现在,他所在的熊湾村村民先后走上了富裕道路。
“企业唯有益于社会,才有其存在价值。”潢川县的周兴伍把在外多年积攒的财富和技术带回到家乡,依托当地资源,创办黄国粮业公司,逐步做大做强后积极捐资,1999年开始,每年拿出几万元用于当地农户抗旱救灾、修路建校,两年里先后资助39名贫困学生,使他们重新走入校园。
类似这样的善举,每天在信阳各地都有发生。我们无法一一统计具体的数据,但有一点不容置辩,为家乡扶贫济困奉献最大最多的,正是我们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的这一可爱可敬的群体!
共同致富竞风流
“信阳返乡创业人员活跃在全市各行各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商品流通的链接者,同时他们也是助力我市脱贫致富的帮扶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强告诉记者,他们为助推全市人民共同致富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信阳各地的集聚区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主体,比如信阳家居小镇、浉河区的电商物流、平桥区的服装加工、淮滨县的纺织加工、光山县的羽绒电商、息县的食品加工、新县的健康产业等,都是由几个或一群外出返乡的创业人士牵头发展起来,红红火火的信阳集聚区建设发展的背后,有着他们强有力的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外出民工实现自我脱贫的同时,每年还带回了大量资金。“十二五”期间,我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每年的劳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在他们带回的资金相助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市城镇化发展,信阳市连续多年城镇新增就业位于全省首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4.4%提高至2015年的42.8%,提高了8.4个百分点。
在他们带回的技术相助下,帮扶和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54926人,居家灵活就业6451人。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更有底气。
除了帮扶家乡人民物质方面逐步致富,大批返乡创业者的回归,带来的一种价值观念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在广大农村移风易俗、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文明交通出行等很多方面,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动更多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也逐步实现富有。
当前,全市人民正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阔步奋进,信阳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全国各地信阳人携起手来共同奋斗,需要进一步弘扬信阳人的创业精神,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信阳、富裕信阳。
对于全市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乔新江态度明确:我们要总结经验,完善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这个亮点擦得更亮。同时,他对信阳外出农民工及返乡创业者寄予厚望:当好信阳招商的“先行官”,当好信阳形象的“代言人”,当好信阳发展的“实干家”。
我们希望,也坚信,有两百万外出创业的劳务大军以及四万返乡创业者与我们心连心,与家乡共富共赢竞风流,信阳八百万儿女在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道路上,必然一路顺畅、步履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