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就像今天的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一样,小时候,看小人书是我们生活中最喜欢的事。

小人书其实叫连环画。因为是给小孩子看的书,叫小人书显得更亲切,对此现在的孩子知之甚少。它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一个故事的图画书,六十四开的小本,薄的只有几十页,厚的也不过是一百多页,超过两百页的不多见。拿在手上轻飘飘的,翻书页时不觉得累。上面画着画,下面印着几行字,是讲述这一页故事的,有的还在人物的旁边写有短短的几个字,用一个方格或不规则的圆形框着后,再画一个箭头对着人物的嘴巴,表示是这个人说的话。小人书一般都是用黑颜色的线条勾画出人、景、物。还有一种是电影连环画,人物形象跟电影是一样的,可是这种小人书的画面都比较灰暗,看时总觉得有些不过瘾。

我在九岁那年的春季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和建新哥一块最先到了学校,胡铭华老师见我俩来得早,就从办公室拿来两本小人书,让我俩坐在台阶上看。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连环画,欣喜不已。我俩都不识字,就光看一页页的画,居然也看得津津有味。打那之后,我俩总是早早来到学校,把学校收藏的几十本连环画都看好几遍,也不觉得厌倦。

上二年级后,我们认得一些字了,可学校的连环画只有那几十本,解不了渴,偶尔有同学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小人书,我总是缠着要借来看,每借到一本,便如获至宝,看得那么专心,以至老师走过来了都不知道。好在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老师们也知道我爱看书,因此从来没被收过。那个时候,我看了一些五六十年代发行的小人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故事》《岳飞传》《西游记》等,这些书一套有几十本,可我只能看到其中的几本。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四大名著”,但这些小人书让我对古代那些头戴花冠,身披铠甲,手拿方天画戟或长枪或大刀,骑着战马“大战几个回合”的英雄们,印象特别地深刻。

我也喜欢看上世纪70年代新出的小人书,像《金光大道》《鸡毛信》《红灯记》《闪闪的红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从小学到中学时代看过的唯一一本写外国人的小人书。直到十九岁那年,我才读了第一本外国名著《复活》。《闪闪的红星》则是我中学时代看过的唯一一本长篇儿童小说。

我看了上百本的小人书,自己却没有一本。我真的好想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有一年,我到姥姥家,在一个书店里看到许多小人书,心里十分想买,可我没有钱。就每天跑到书店呆着不走。舅娘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是不是想要?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舅娘就给我买了《红灯记》。我有了自己的小人书,就别提那个高兴劲了。再后来,我能靠挖药材挣一些钱了,又陆续买了一些小人书。我一直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珍藏着,参加工作后,就用一个小木箱子装了起来,放在老家的木楼上。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前些年有一次我回老屋,搬了木梯要上楼。借住的堂哥问我上楼干什么?我说想把木箱里的宝贝带回城去。堂哥说,别上去了,被你嫂子都当破烂卖了。我的天呀!那些小人书,还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证和毕业照,还有那些与同学的合影、通信,同学们赠送给我留念的书、日记本……我少年时代的印迹竟都被“卖”了,真是扶梯相看木楼,竟无语凝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一种艺术的发展是与特定时代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传播故事的方式改变了,孩子们不看小人书了,连环画于是变成“文物”了,据说成为继字画、瓷器、邮票、古玩之后的第五类热门收藏品。只是我们这些看着小人书长大的60后,心里的那个小人书情结,谁会来收藏呢?(胡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