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曼晞和村民探讨养蚕技术。马迎春 摄

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来周湾村之前我很焦虑,我没有在农村待过,不知道农村是什么样的面貌。如今回想起在周湾村任第一书记的经历,有喜悦、也有辛苦,有成就、也有劳累,但最大的感触是很开心。”日前,记者如约见到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第一书记陶曼晞,她感慨道。

陶曼晞是河南省科技厅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如今,她也是河南省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第一书记,肩上扛着174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

2015年8月27日,陶曼晞第一次来到周湾村,然而,驻村第一天,她就遭到致命一击。村干部不信任她、村民不信任她、甚至连陶曼晞自己都不信任自己。她意识到自己从办公室转换到田间地头,的确有些“水土不服”。

“当时,一心想着尽快进入角色,第一天就‘求’村干部带我入户走访。”陶曼晞带着油、米、面等慰问品,到贫困户家慰问、了解情况。可是,村民拉着她的手,说了半天话,她一句也没听懂。在陶曼晞听来,豫南大别山区的光山话简直就是“外语”。为了方便沟通,乡里给陶曼晞配了一名入户随访“翻译”。入户带翻译,慢慢地,陶曼晞觉得这样会跟老乡有距离。两周后,她攻克了语言关,终于能听懂光山话了,真正融入当地生活,陶曼晞又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以前说话细声细语的陶曼晞,如今在村里还会扯着嗓门和老乡聊天。“刚下来时不习惯大声说话,乡亲们就觉得有距离。”再见到老乡,聊天时,她就照样学样,慢慢大家都接受了这个没有架子的第一书记。就这样,陶曼晞从办公室里的细语“软妹子”,活脱脱变成了村里的“女汉子”。

“想扶贫,就得弄好田里那点儿事儿!”这是陶曼晞的田坎上的哲学。有了这样的思路,扶贫计划便慢慢地在她脑海中展开。

周湾村一共562户,2798人。贫困户174户,贫困人口783人。

刚到周湾时,陶曼晞发现有的村民和村干部认为上面扶贫就是送钱的,给周湾修修路、盖盖房就行了。但陶曼晞说:“我到周湾,是来帮乡亲们脱贫的,不是简单地修点基础设施就行了。”

周湾村是典型的浅丘陵地区,土地分散且参差不齐,虽然家家种植水稻但产量极低。即便是低产量稻田,却依旧被村民们当成宝贝。陶曼晞告诉记者,既然是宝贝,那扶贫就从水稻开始。

陶曼晞跟科技打了15年交道,能深刻体会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她请来信阳农科院的副院长宋世枝到村里了解情况。经过讨论,她决定先从改良水稻种植品种开始。虽然陶曼晞的账算得很清楚,但一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陶曼晞为了让大家同意进行水稻“改革”,她每周都请水稻专家来村里讲课、不间断地进行技术培训,除此之外,她还购进了足够村里用的粳稻种子和配套的无污染化肥农药……就这样,村民们才慢慢接受了她的提议。

为了帮助乡亲们快点脱贫,陶曼晞到处找项目。鱼塘是第一个产业项目。为了保障村民短期内有收益,陶曼晞还和她的扶贫团队发展了种桑养蚕项目。

陶曼晞还积极与派驻单位省科技厅领导汇报沟通,希望单位给予支持。陶曼晞说:“今年,周湾村开拓125亩桑园,省科技厅购买了13万株桑苗免费送给村民,现在都已经成活抽绿了。我们还请河南蚕业协会帮助整理出桑树种植技术及管理手册,把省农业厅经作站的专家田继武请到周湾村手把手教村民种桑树。”

陶曼晞说,种桑养蚕每亩荒地一年的收益为4000元。“我们已经帮村民联系好了蚕茧的收购商,一公斤蚕茧最低收购价格36块钱。”

“一年来,我虽然晒黑了,累瘦了,可觉得很快乐。”采访最后,陶曼晞对记者说,“等我走的时候,我希望第一有一部分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第二有一个成功运营的合作社;第三希望村集体的收益有保障,村里的公共事业能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