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胡庆芳
“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要求严格,不许有半点特殊。他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孜孜不倦工作,一切都应听从组织安排。可是他对战友的眷属,特别是对烈士的子女都关怀备至。每当他们找到父亲时,父亲总是热情接待,有说有笑,请他们吃饭。他们要求父亲帮忙的事,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地尽力去办。”
熟悉许光的人,一定会认同这正是许光的真实写照。其实,它是2005年出版的《一代名将许世友》中收录许光纪念父亲的文章《深切的怀念》中的话。
知父莫若子。将军父亲的优秀品质和高风亮节正是许光的“精神堡垒”。“不许有半点特殊”成为许家近乎苛刻的“家规”,被许光用整整一生的坚守继承、践行、诠释得深刻而到位。
“他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在许光的遗物中,有一个许世友将军写给儿子信件的抽屉,每一封信都写满了将军对儿子的牵挂和关怀。然而,这些信件除了向父亲汇报家乡的发展建设之外,许光从不讲一点困难、提一个事关个人的要求。
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江苏省军区在新县招兵,时任该县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又是全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但因为道昆不满18岁,他拒绝了儿子当兵的请求,让他下乡当了一年知青,翌年才应征入伍,去的也不是许世友的下属部队。二儿子许道仑也是从当地应征入伍。当兵期间,许光没有向父亲提一句提干的事情,两个儿子全部复员回乡。回乡之后,作为分管转业工作的县领导,许光没有打过一个招呼,开过一次后门。许道仑清醒地记得,他复员前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许光高兴地告诉儿子,“回来好啊,回来还是二级工啊!”如今,两个儿子至今都是县里的普通职员。
上世纪80年代,许光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配有专车。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在北京工作的许道江每次回家探亲,从信阳站下了火车还要坐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从没派车接送过她,也从没为她买票打过招呼。许道江说,因为父亲的“苛刻”,她养成了从不向父亲开口的习惯。在部队,她牢记父亲教诲,依靠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成为第二炮兵第一位军事学女博士。
在名利面前,许光永远选择放弃。他放弃3次离开大别山重返部队的机会、放弃2次提拔升迁的机会、放弃办理离休和住大房子等一次次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机会,安贫乐道,两袖清风。
2014年10月,许道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父亲3次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时,也曾这样解读过父亲:“不走后门,不搞特殊化,光明磊落做人,绝不利用爷爷的影响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这就是父亲。在他看来,重返军营也好,部队升迁也罢,都是在搞特殊化,都会给爷爷脸上抹黑。”
许光的爱人杨定春老人陪伴许光走过了55个春秋。在她的眼里,“许光一辈子就想着人家,不想着自己。人家有事儿,他管。自家人有事儿,他不管。”
由于经常接济别人,许光的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当年孩子们接二连三地生病,许光没有办法,只好忍痛割爱,80元卖掉了陪伴自己十几年的自行车。1974年,曾有恩于许光的王树声大将在北京不幸逝世,许光在广播中听到了这一消息后,瞬间脸色苍白,回到房间大哭一场。他多想到首都送王树声大将最后一程啊,无奈囊中羞涩,竟连前往的路费都没有。
然而,贫穷的许光有时却非常慷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到新县拜谒许世友将军墓的游客大量增多,新县旅游管理部门把将军故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并收取门票。对此,许光不仅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反而把住过多年、属于自己的“祖业”: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交给了政府。
“他一生公道正派,从不占公家便宜。”在电话普及后,县里为许光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但他几乎都是接听而不拨出,也不允许家里人因私事打电话,因为他不想让县里给他报销电话费,怕浪费公家的钱。
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每年清明节,许光都要去给父亲扫墓,他从不坐公家给他配的车,每次他都是从县里坐公交车到田铺乡政府,再步行七八里路,走到父亲墓前。
生命的最后时间,他想到的还是给公家省钱,不给别人添麻烦。2012年5月,许光在体检中被查出罹患肺癌晚期。军区首长和医院想给予照顾,他坚决不同意,并提出“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许光不愿医院再为他“浪费”钱,放弃治疗,回到他一生热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身边。
“透过自发祭奠的队伍,我仿佛看见,无数像爷爷和父亲一样的共产党人,他们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们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2015年清明节,有感于数千群众自发祭奠爷爷和父亲,许道江动情地写下了《闪闪红星传万代》一文。
“自古忠孝难两全,痴情一生守青山。红色后代承一脉,青山有情青山连。乡音笑谈小康事,粗茶淡饭渡余年。矢志践行先烈志,光耀千秋大别山。”12月3日,本报《赤子丹心照汗青——追记全国“两学一做”先进典型系列之一》见报后,读者卜方木深受感动,口占一绝。
生前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许光就像大别山中一块与华丽绝缘的石头,默默无闻地藏在山间,身后却像大别山中璀璨夺目的映山红,永远盛开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