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放弃在外发展的大好机会回乡带领村民致富,缺少资金大家想办法共同解决,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民自发参与,并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浉河区东双河镇刘畈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奔富路的生动实践。

刘畈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295户10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6人。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靠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因此,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

乘着脱贫攻坚战的春风,该村党支部抢抓机遇,提出了“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的口号,自力更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为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该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人等召开分析研判会,共同制定治“穷”计划,齐心协力抓党建促发展。村支部书记刘宗炎以前在北京有自己的企业,为了本村的发展,他不惜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大好机会,毅然回村帮助家乡改变面貌。他自垫自筹几百万元资金修路,每天和修路工人一起上下班,监督道路的修建进度,用自己的真诚和实际行动感动身边的人,改变村班子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该村坚持干群合力共建,特别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村组干部和村内有名望的群众代表组成联合工作组,全员参与村里各项重大工作。在建设广场、公厕、道路等公益设施时,不管是涉及哪家的田地或房屋,老百姓都积极给予无偿支持,并义务投工投劳。没有资金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个人利益的都主动作出牺牲。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村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多次开展义务劳动。刘宗炎掰着指头对记者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情十分迫切,短短一个月,全村自发投入劳力1100多人次,拆除猪圈、旱厕40余座,清运垃圾180余吨,取缔占道经营门店7个,省去了人工费用。”

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该村“两委”积极探索“确权确人不确地”的新路子,号召群众以土地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实行保底加浮动红利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在盘活土地的同时,还让村集体、村民享受企业利润分红。另外,每年从企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分给帮扶贫困户,贫困户每人每年受益1200元。

丰硕的果实总是献给勤劳的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人,才能品尝到果实的甜蜜。目前,在“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的这种模式下,刘畈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排水管网500余米,改善新建水冲式厕所18座,高标准修建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新修村内沿河观光道路2公里,引进了规模较大、环保无污染的新鑫电子厂,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