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庆芳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是档案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档案工作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提高地位的唯一途径。

近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接待档案利用者26万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30多万卷(件、册),打印复印档案凭证50.5万页。市档案局局长裴庆国认为,各级档案馆都要牢固树立大档案、大服务、大事业观念,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提升档案馆服务能力,要把民生档案的提供利用作为档案公共服务的重点,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基于这一认识,市档案局的档案编研和利用服务工作有较大进步。全市各级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编研服务,打造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市档案馆编有《党委、政府工作大事记》和《档案文摘》等12种编研材料。各县(区)馆编有《红色浉河》《干校记忆》《难忘红军岁月》等40多种1000多万字的编研材料,为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修史编志等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档案利用服务。10个综合档案馆建立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查询利用服务。同时,将大批民生档案接收进馆,如土地承包档案、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积极服务民生。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市档案局在扎实推进档案执法的同时,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全市档案部门利用“6·9国际档案日”和“12·4法治宣传日”,通过电视、报刊、微博、展板、档案微信公众号和档案信息网等平台,积极宣传信阳和档案工作。全市累计制作宣传展板、条幅280多块(条),发放《走进档案》宣传册1万多本,在信阳档案信息网和河南省档案信息网上传档案信息1000多条,上传投稿量和访问量在全省档案系统排位前3,对宣传档案工作和魅力信阳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年的3月5日,信阳市都要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市档案局充分利用重大活动的有利契机,工作人员身穿带有“信阳档案”的标志服装,穿梭在会场内外,一方面收集保存我市重大活动的音像资料,提升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宣传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对推进全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已先后在第24届茶文化节、市第五次党代会等重大活动现场进行全程拍摄。市档案局活动办成立以来,已参加重大活动拍摄50多次,拍摄视频容量2150G,拍摄照片3125张。

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透过一项项扎实的工作、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可以看出,它浸透着市档案局和全市档案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彰显了档案系统同志们默默奉献的精神,记录了档案工作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