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志愿者为市民解答防辐射安全知识。 李 海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李海

“一大早出门买菜时,就看到申桥的阶梯铺上了草垫,志愿者用铁锹和除雪机清理人行道的积雪。”

“上班路上,当我看到每个路段都有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和积雪时,很是感动。”

11月22日至23日,我市普降大雪,许多市民手机里的微信朋友圈除了晒出银装素裹的信阳美景,还拍照转发环卫、交警、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清除积雪、确保市民安全出行而忙碌工作的身影:交警对受困车辆和需要帮助的群众及时救援;在各中小学校门前的路口,由家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上下学期间主动带领学生们过马路;在各机关单位所在的主干道上,干部职工自发铲雪,确保前来办事群众的安全出行……

寒流来袭的申城,因一件件文明之举,顿时增添了暖意。一场大雪,也映照出我市市民文明素养的悄然提升。

通过创建工作,徐徐文明之风吹拂千家万户,朵朵文明之花开遍信阳大地。特别是2015年2月,我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直接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关心指导和测评检查,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后劲、提升了水平,文明信阳正铿锵前行,向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需要,是持续提升信阳对外形象的需要。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全民参与,凝聚创建合力。” 市委书记乔新江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正是有这样的战略定位和坚定决心,在豫南大地,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战役全面打响。

衣:城市“衣着”讲究了,精神“长相”要塑造

提升居民素质,既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信阳开展创建工作注重个人文明礼仪养成。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我市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最美信阳人”评选活动、“十佳文明行业和十佳行业标兵”创评活动、“美丽乡村·文明新风”“四进农家” ……善行如潮,大爱涌动,活动中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许光、黄久生,诚实守信经营的企业家汪新武,舍身勇斗歹徒的农民工胡阳海、黄春刚等一批身边好人。

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创建文明校园,促进礼仪养成。浉河区第十三小学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活动,浉河中学开展的“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养成文明出行的好习惯。

浉河公园东门附近的百米漫画墙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卡通形象的文明小使者向大家讲述着文明出行、文明驾驶、文明交往等日常生活小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上千块固定标语牌、1万多幅公益广告宣传画、几百场次道德讲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区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文明行为美丽了每一个信阳人。

食:舌尖安全捍卫好,“光盘”行动进行时

“我们酒店实行‘三不’就餐,即一是不多点菜,避免浪费;二是不过量饮酒,避免伤胃;三是不乱点菜,避免食物相克。酒店自开业以来,一直都有小份菜,点菜时,服务员会提醒客人点菜的数量。”浉河区一酒店经理如是说。

如今,对于“光盘”行动,我市很多酒店都积极参与进来,市民对此也表示欢迎。“到饭店吃饭要本着吃多少点多少的原则,在家做饭也一样,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要把握好饭菜的量,不要因为面子问题造成浪费。”家住平桥区龙江路的市民张莉告诉记者,有人觉得打包很“丢份”,但她不这么觉得,“打包,要从观念转变开始,让‘光盘’成为时尚,成为光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市以让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为目标,加大抽检力度。市质监局依法审查、核发食品生产单位许可证照,开展食品小作坊整治活动,杜绝无证食品生产,加强生产作坊监管。与此同时,该局还专门抽调稽查人员,组成6个工作小组,配备6台车辆,出动执法人员达300多人次,对中心城区食品加工小作坊分街道分路段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规范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

此外,我市还把12365热线系统建成质监部门获取违法行为线索、畅通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使12365热线成为消费者高度信赖的维权和打假治劣的平台。

创建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我市共发放“光盘行动”“文明用餐不剩饭”文明引导牌及宣传画报共计3万余个(张),实现了宣传标语全覆盖,时刻提醒人们养成节俭、惜福的好习惯,从生活细节创建文明城市。

浓厚的文明用餐氛围,让“打包”不再是丢面子,而是用餐习惯,是展示内在修养的时尚。

住:美丽宜居心舒畅,社区遍开文明花

“平电社区二号家属院在推进创建文明社区之初,居民们态度迟疑,参与度不高。我们找到了老住户刘红彦大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邀请刘大姐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清除了楼前的积存垃圾,修整了小区的方砖步道。”平桥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通过亲身参与,真切感受到了小区的变化,我现在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发动小区居民一起参与维护创建成果。”刘红彦告诉记者,自从今年8月份市博物馆把她们社区作为牵手共建帮扶社区以来,居民们自觉爱护小区环境的积极性更高了,市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会不定期来小区帮忙打扫卫生、清除杂草杂物。

作为建成近20年的老旧小区,平电社区的旧貌换新颜让人欣慰,而新建成小区的宜居环境则因文明社区创建而锦上添花。

今年6月18日,市体育局为牵手共建文明社区——浉河区湖东花园小区送来了“大礼包”,体育运动表演、免费体检、免费理发、捐赠健身器材……小区居民张大爷看到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兴奋地说:“不用再跑到浉河边的健身广场排队用健身器了,以后在小区里就能锻炼身体啦!”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通过一系列精神文明知识宣传,社区居民邻里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往来,让社区的文明人来带动社区文明,渐渐地楼院里垃圾少了,环境好了;冷漠少了,关爱多了;纠纷少了,互助多了。果树花园、文体器材,勾绘出的宜居景色让人心情愉悦;花草绿地认养,邻里守望相助,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文明素养与日俱增。

行:文明交通我先行,志愿洪流助文明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展现城市文明的窗口,更是居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最重要、最直观的体现。多一份自觉,多一份文明。在一些主街主路我们不难看到戴着“文明引导志愿者”袖标的志愿者在引导着交通。这些志愿者在劝告行人文明出行、模范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克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树立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出行理念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引导交通比刚刚开始时简单多了,大家基本上看到红灯就停下了,在我们连续一周的志愿服务中就明显感受到大家文明出行的改变,都自觉站到白线以后,不横穿、不抢灯,文明出行的观念深入市民心中,一些小小细节的改变就看出了市民们自觉文明、由内而外的文明养成。”作为今年6月我市首批上岗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来自信阳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谢倩倩感触颇深,她觉得,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市民的文明素质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宜居信阳千般秀,文明花开别样红。200多个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16万名注册志愿服务者、13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10多万次志愿服务活动……信阳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文明志愿服务站遍布主街主路,文明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内涵,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全市的公园广场、大街小巷,像一面面红旗,昭示着信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情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