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庆芳
档案馆库是档案保管保护的基础条件,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载体。国家档案局2009年提出要用10年时间,实现全国综合档案馆面积达标的目标,省、市也都提出尽快消除“危房馆”和“无库馆”的档案工作目标。
信阳市现有国家综合档案局(馆)10个,主要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资料保管利用的职能。馆藏档案按不同时期划分为旧政权历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党委、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形成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实物档案等。截至目前,全市馆藏档案156万卷(件、册),其中新接收档案资料125万卷(册、件),馆藏增幅403%;市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59万卷(册、件),增幅147.5%;档案全宗由2012年的97个增至386个;专门档案由11种增至48种。近年来,我市抢救保护国家重点档案10多万卷,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馆藏结构,基本形成了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过去,市档案局馆藏结构单一,馆藏档案只有8万卷(件、册)。为了彻底改变被动落后局面,市档案局从档案资源建设入手,实施“一把手”工程,大打一场翻身仗,针对档案移交进馆情况,召开全市档案接收情况通报会,市直机关及二级机构230多人参加了会议,对档案移交进馆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下发“关于表彰档案资料移交工作先进单位的决定”,在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对个别拒不移交的单位提出批评并配合市人大进行档案执法检查,依法促其移交档案,仅2013年一年,就接收征集进馆档案资料27.5万卷(件、册),其中专门档案20余种、1.85万卷(件),馆藏增幅340% ,达到35.5万卷(件、册)。省档案局在全省档案系统推广学习信阳市档案局(馆)的经验和做法。
档案工作是否现代化,其显著标志就是看是否建成数字档案馆。完全可以说,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一项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近年来,市档案馆建起了数字化转换室和数字化机房,建起了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等。全市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完成馆藏档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485万页;文件目录录入60多万条;接收316个单位原生电子档案45万卷(件)。开通了档案信息网站,实现了市县档案信息网联通,上传各类档案信息420条。市档案局还先后添置了彩色打印、复印一体机4台,笔记本及台式电脑58台,数码相机和摄像机5台,扫描仪、刻录机15台,台式、柜式空调机4台,除湿机10台,目录柜28台,还有防磁柜、消毒柜、服务机柜、液晶显示器、吸尘器、投影仪、传真机等91台(个、套),安装密集架、资料架91列546组。安装了覆盖全馆的视频监控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和不锈钢多功能门禁系统。市直160个单位近10年的档案可不再调卷查询。
黄金有价,档案无价。档案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市档案局局长裴庆国要求把确保档案安全作为档案工作的第一要务,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健全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同时,在“十三五”期间, 实现市、县(区)级档案馆馆藏永久档案数字化比例分别达到 75 %和 50 %以上,市档案馆建成具有接收立档单位电子档案、覆盖馆藏重要档案数字化副本、实现网络化利用等功能完善的数字档案馆,50%以上的县(区)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