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大苏山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2公里,是著名的文化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苏山森林公园以净居寺名胜管理区为核心,景区生态优美,景色宜人,一直是八方游客向往之地。近来,大苏山刮起一缕缕和煦清风,吹绿了山峦,吹熟了稻穗,吹笑了山区人们的脸。
踏进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谈起帮扶脱贫工作,干部群众都会不约而同地称赞——
“陈书记务实重干!”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还有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群众所说的陈书记,就是市委派到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的挂职副书记陈永泽。
“不打赢脱贫攻坚战,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
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位于县城西南部的浅山区,辖四村一场,全区8500多人,其中李湾村是国家级贫困村。
今年6月20日,带着脱贫攻坚挂职副书记的“头衔”,市安监局干部陈永泽到净居寺名胜管理区住了下来,就担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
住下来的第二天,带着乡亲们的疑虑,陈永泽迈进了老支书李良瑞家。75岁的李良瑞入党50多年,当村干部近40年。在老支书家的床头上,爷俩一问一答:
“孩啊,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你来这干啥?”
“建支部,抓扶贫,奔小康。简单点说,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老李望着他,半晌吐出一句话:“真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你可要把这当成家呀!”
“家”,在陈永泽心里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来之前,市委书记乔新江专门召开动员会,嘱咐这些挂职副书记:老百姓的百家饭最养人,帮扶融进去了,群众才跟咱心连心……陈永泽来了以后就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军令状上字字铿锵:不脱贫,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
谁是群众?群众工作啥样?坐在办公室里想,和蹲在田埂上看,得到的答案不一样。连续3天,深入到贫困户、村组、所站了解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谈心对话、查阅资料、学习业务等多种方式拓宽认识面。短短3天,他就掌握了全区基本情况。
“走访入户得带着问题调研,公正心态调研,不与具体事务挂钩调研,做到不偏不倚,把每个人的话当真经,高屋建瓴才能谋划全局。”陈永泽说,“剩下的这些未脱贫的贫困户,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残致贫,还有的因学致贫,摸清这些贫困户的情况,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帮扶。”
“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
抓好党建促脱贫,是挂职副书记与过去驻村干部的最大不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贫困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历史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班子、人的问题。建个好支部,才是改变一个村庄贫困面貌的治本之策。
“挂职副书记不是要取代当地干部,而是要帮助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出主意在身后,把‘好’记在村干部头上,自己甘当‘影子’和‘梯子’,帮着他们树威信、干事业。”陈永泽说,“管理区班子齐,人心聚,入区驻村以来,我就在琢磨着在提高扶贫效率上下功夫。”
变就要变在“顶层设计”上。在他的建议下,区党委转变了工作思路,提出“党建+精准扶贫”的概念,打破过去的工作格局,确立以脱贫攻坚总揽全局的思路,推行“四家工作法”;在工作安排上,化“大战”为“小仗”,以村民组为单位,打脱贫攻坚歼灭战;在工作方法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做到每个党支部至少帮扶一个村民组,整合全区力量,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党员干部负责帮扶;在工作保障上,区党委与各支部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认真督查,严格考核。
区党委重新调整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区区村两级领导干部全部纳入指挥部,在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指导下,各支部、区直各单位负责全区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
各项工作有人抓,各项制度也慢慢地健全起来。每周召开一次全区脱贫攻坚工作会;全天候进行监督检查,每周编制《督查通报》;贫困户档案每月归档一次,所有帮扶人员,定期到贫困村填写相关材料,建立账簿,完善脱贫轨迹……
这样,党员干部们各管一摊,定期督查,大家都能“有事做”,管理区扶贫工作大变样,党员干部争着干、干部群众齐心干。
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工会主席李钢感慨地告诉记者:“陈书记来了以后,扶贫工作更加扎实了,党员干部压力更大了,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了,跟着区党委和陈书记干,我们也更有干劲了。”
“扶贫先扶志,改‘输血’为‘造血’,改普惠为精准”
入区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是一次特殊的“赶考”,而其中的答卷就是要让群众早日脱贫、让群众满意。
脱贫致富,还得依靠产业。净居寺的山水气候最适合种茶,百姓种茶饮茶历史悠久,陆羽“淮南茶,光州上”的评语发源于此。茶,是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党委着力书写的“大文章”。按照“房前屋后一亩茶”的发展模式,区党委引导成立了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提供技术培训、鲜叶收购、茶叶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扶持茶农自办茶叶加工厂25个,形成了茶叶—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茶叶服务现代化格局。除此之外,依托蓝天集团,1000多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对于那些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管理区为他们办理了慢性病门诊手册,每年每人解决大额门诊医疗费用2000元至上万元。
对于那些仍然居住在危房里的贫困户,管理区筹措资金23.5万元对危房进行改造。李湾村黄湾村民组李家斌高兴地告诉记者:“党的政策好,帮我改造了危房,搬掉了压在我心头多年的大石头。”
“扶贫先扶志,改‘输血’为‘造血’,改普惠为精准。”陈永泽说。工作中,他把贫困人口分成了可干重活劳力、可干轻活劳力、不能干活3类,在前两类劳动力中选出1人到2个“能人”,需要干活时,由村干部通知“能人”组织干活。
扶贫更要扶起贫困户的志气。管理区先后举办了“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扶贫茶叶技术培训班2期,集中培训贫困群众350余人次,引导贫困户26人转移就业。大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6月底,国家体育总局来光山调研,计划在文殊乡东岳、方洼两村建设20公里健身步道。
“如果净居寺能纳入到这个健身步道的规划中,对以后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陈永泽就去县里沟通,去市里汇报,争取实现这个愿望。
“把贫困户当家庭,把贫困人当家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把扶贫工作当家业”
李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夏世忠跟记者说:“陈书记给我们带来了一股务实重干的新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书记提出‘四家工作法’,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我们大苏山吹来了一股新作风。”净居寺名胜管理区财政所所长张晓东也这样称赞道。
究竟是什么样的好作风让他们如此感动呢?净居寺名胜管理区管委会主任崔斌向记者解释道:“陈书记来了以后,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真真切切地把贫困户当家庭,把贫困人当家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把扶贫工作当家业,这如一缕缕春风温暖着山区百姓的心。在陈书记的影响下,全区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都能够担当、作为、实干、奉献,有群众称这是‘大苏山作风’。”
“你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个四口之家,四人各奔东西,忙忙碌碌,可收入寥寥,贫困至极,常年一家人难得一见,已不像一个家了。是陈书记使他们重新有了家的感觉啊!”李湾村村主任敖明意饱含深情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家户主叫郑华章,本人四级残疾,患有多种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在新县照顾岳母,没有任何收入;儿子在昆山务工,每月2000多元,除去吃住所剩无几;儿媳多在其娘家生活。就这样,一家四口分散在四处。
陈永泽了解这些情况后,主动要求联系帮扶郑华章这个家庭。
工作中,陈永泽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当成书记,而是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身份、家人的身份,去关心群众,去帮助群众,拉近党群关系,他认真推行精准扶贫“四家工作法”:把贫困户当家庭、把贫困人当家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把扶贫工作当家业。
一有空,陈永泽就到郑华章家,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帮助干一些家务。时间长了,陈永泽与郑华章亲如兄弟,以“大哥”、“弟弟”相称。
解决郑华章一家眼前的困境,是当务之急。陈永泽帮助大嫂在县城联系了做保姆的工作,月收入1000多元。通过朋友关系,帮助在昆山务工的侄子郑树军调整务工岗位,去掉吃住,月收入3000多元,10月份达到6519元。劝说侄媳与侄子一起到昆山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得知大哥医治疾病费用不够,他立即送去1000元,还积极为其办理医保相关手续……现在,郑华章的儿子不仅每月给家里寄1000多元的赡养费,还常常回来看看父亲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把俺当家人,把俺家的事当家事,没有嫌过俺,陈书记是好人啊!”郑华章逢人就夸。
在帮扶工作中,陈永泽不忘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党建+精准扶贫”的框架下,他要求每位党员干部以贫困户家人身份开展工作,在帮扶贫困户时必须做到“五个一”:每个月与贫困户谈一次心,每月到贫困户家里干一次农活或家务,每月开一次贫困户家庭会,每家至少落实一项脱贫措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致富。
陈永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这“五个一”。与村民一块浇地耕种,合力施肥打药;村民盖房时当小工,搬砖拉泥;大娘拾柴时,抢着背;大爷放羊时,帮着看。有的女同志嫁到这里多年不知怎么把户口迁进来,影响其医保、社保,陈永泽就积极帮助办理。在帮干农活过程中,与乡亲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村民私下里都说,市里来的这个“官”还真行,比俺们庄稼汉都像“土把式”。
鱼水情深,靠的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真心换真情;获得群众最大的尊重,靠的是为群众谋利益时的勇于担当。
贫困户郑宏英60多岁,丈夫和儿子都患病先后离世,本人和儿媳妇也患有慢性病,家庭十分困难。区人大工委主任吴玉松认真落实“四家工作法”,不仅帮郑宏英的儿媳妇在县城找工作,为她家打通出路主动捐款2900元,更是时常到郑宏英家帮忙打扫卫生,平整土地。“暖心!”这是郑宏英评价吴玉松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大苏山下,青山掩映,白墙灰瓦,一排排小楼窗明几净。看见人来,贫困户张兴运热茶相待。茶香缥缈,沁人心脾,绿出了一片温暖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