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代龙 李新春)“景区运行之后,我就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饭庄,以烹制当地原生态、无污染的农家饭菜为主,颇受游客青睐,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3A级农家接待宾馆,现在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日前,商城县金刚台景区刘小坳村农户何茂华这样告诉笔者。
该村支部书记张贻发对笔者说,这几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村里“山寨花”“粗茶淡饭”“伊佳缘”等18户农家游接待户发展农家游,年收入均达到5万元,雇佣10多位留守妇女为固定餐饮服务人员,还带动本村12户贫困户从事种植、养殖业40多人脱贫致富。村民不用走南闯北地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腰里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近年来,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旅游兴县之路,探索“旅游+”的发展模式,引领农村经济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打造了一批红色历史文化区、绿色生态体验区、蓝色健康休闲带、多彩农耕文化区等重点旅游项目,为贫困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红利”,旅游扶贫效果显著。
“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该县注重挖掘乡村内涵,展示传统风俗,形成丰富多样、品位十足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现已初步建成了七里冲、里罗城、金刚台、杜畈、东河、卜店、黄柏山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推动旅游风情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完成500余户农家游经营实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其中刘小坳村是全省“百村万户”旅游示范村之一,建成万亩旅游观光茶园,形成“采农家茶、赏茶文化、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特色农家游,创建了农家乐示范点38家,解决了当地800多人就业,带动贫困户452人脱贫。
“旅游+产业融合”。该县积极探索景、村共建模式,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旅游+合作社、旅游+土地流转、旅游+金融、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发展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西河景区自运营以来,吸引300多人回乡创业,办茶场,开旅馆,做餐饮,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户迅速兴起,拉动了地方经济产业链发展,间接经济收入约800万元,5年来间接解决贫困户1150人就业。汤泉池景区采取“旅游+合作社”模式,吸收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优先用工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让贫困户成为“股东”,每年通过分红实现财产性增收。
“旅游+特色文化”。该县按照重点布局规划,打好基础,完善形态,做出亮点,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业态。充分整合农业、林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七里冲村流转土地300亩招商建设了蓝莓生态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12户34人入股或务工,不仅给贫困农民开辟了脱贫致富的门路,还形成了以蓝莓文化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金刚台景区以红色革命资源为载体,壮大红色文化经典游,开发根雕、奇石、烙画、剪纸、商绣、竹制品、红军鞋帽衣服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