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浉河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的鄂豫皖一日达公司看到,该公司员工正在为明天即将发送的包裹提前打包装箱,确保物流高峰来临时有序出货。本报记者 李 海 摄 |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李海
“信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又有许多全国有名的农副产品,我们应该发动更多传统企业‘触网’,把这些宝贝卖到更远的地方”“信阳电商物流企业应该抱团取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吸引更多的周边地市客商与和我们开展线上合作”……
11月10日下午,一场由我市知名电商物流企业鄂豫皖一日达发起的信阳电商发展论坛在浉河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电商孵化园内精彩上演,我市多家电商物流企业负责人围绕跨境物流业发展、线下和传统企业电商化发展方式等主题展开了“头脑风暴”,让前来参会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等深受启发。
正如与会企业家所说,近几年信阳电商物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去年“双十一”,信阳着实“火”了一把,当天从信阳发送的订单达56.54万单,位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月1日至2月14日,信阳邮政快递包裹发单量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同比增幅达1752%,排河南省第一位。各项数据的几何式增长,让信阳迅速成为全国电商物流行业的一匹“黑马”。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市长的市委书记乔新江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信阳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迈出了‘电商+物流’发展的坚实步伐,正在书写打造全国物流重镇的新样本。”
盘点今年以来我市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成绩单”,表现令人称赞。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5.97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各行各业不同程度“触电”“上网”达1.4万多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各类从业人员近3万人。全市现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家、省级示范基地1个;市县两级创建各类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近20个,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11个。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市2015年度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3.006,其中网商指数5.087、较去年翻一番,位居黄淮四市前列。
多方“织网”氛围浓厚
当意识到电商物流产业是信阳争取弯道超车、实现后来居上的有利支撑时,全市上下迅速行动,为“互联网+”的信阳实践拿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
从市领导带队赴杭州、成都、郑州等地考察学习,市编办批复设立电子商务管理办公室,各县区单独设立电商办,到市政府印发加快电商发展指导意见,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再到各县区出资建设电商园,信阳电商物流业的发展格局日趋明晰。
为了培育电商人才,我市启动了分级分类万名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全面构建了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电商人才孵化培训机制,实施“电商四进工程”。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4年起,我市将电商知识作为党校主体班必修课程,市电商协会与市职院携手创办了信阳电商学院,信阳农林学院专门增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机关单位开设“全员融入学电商”专家讲坛,在市内举办“电商时代”“跨境电商”等专题讲座10多场次,同时先后10余次组织各县区商务干部和企业骨干300余人次参加商务部举办的研修班。
此外,电商物流在各县区也遍地开花,光山、潢川、商城、新县等地的县领导参加了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县长班”;浉河区设立了电商大讲堂,每周一讲;光山县将每月29日作为电商培训日。
创新创业“百花齐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青年电商创业行动”“互联网+创业路演”“快递下乡”“电商大会”……全市各界都在为电商物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各显神通。
值得“点赞”的是,电商的发展也倒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新华书店转型做平台“云书网”,向农村延伸;华英集团打造禽类垂直平台——华禽网;羚锐制药定增融资5亿元搭建网营渠道;山信粮业上线网销品牌“五斗坝”;百乐软件创建本土垂直类细分电商平台“毛尖茶网”,有效促进了茶农—茶商—茶客衔接和产供销融合。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5批、共383家电商企业获得省厅认定,居全省第二,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市省级示范企业将达10家、示范基地3个。
信阳拥抱“互联网+”所收获的喜人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物流重镇起信阳》,省委办公厅印发了信阳电商专刊并两次向中办报送信阳电商信息;光山县因电商成绩突出,其分管副县长邱学明被商务部特聘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第三方评审专家。
名优特产“触网生财”
物畅其流通天下。在我市积极打造“电商+物流”重镇的同时,本土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据悉,目前仅在网络销售“信阳毛尖”的网店就有1000多家、品类7800多个。板栗、茶油、银杏、“光山十宝”等信阳特产借助电商对接广域大市场,卖到了北上广深。
借助电商平台,我市将原本农村“废弃”的花生叶、玉米须、老南瓜、槐树花、益母草等“变废为宝”,走进养生课堂、促民增收。电商带动物流,四通一达等16家品牌快递企业在全市设立服务网点超过300个,今年以来共揽收派发快递1116.46万件,同比增长72.30%,其中电商订单占50%以上。
“我们公司制作的汉服销往上海、广州等全国21个省市,去年销售额达176万元,利润62万元。”年仅24岁的光山子夜歌汉服公司总经理裴丹丹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上得到快速推广,得益于“阿里村淘”项目在光山落户。
通过“借力引智”,我市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云商签约,“阿里村淘”先后落地光山、新县、潢川。光山县作为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目前有22个乡级服务站、167个村级服务点上线运营。息县与京东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建特色馆、自营采购、基地共建等方式,加速农产品进城。
“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机遇难得、责任重大,是我市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7月21日,市长尚朝阳在全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我市电商企业和本土产品如何迈向海外提出了新要求。
据悉,按照“一核一纽多园”空间布局,我市已全面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三平台、七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设跨境电商“信阳海外专区”,一期已上线企业24家,帮助我市传统外贸企业、优势茶企和羽绒服装企业在海外8大电商平台、30多个国家进行展销,实现我市优势产品与国外电商平台的精准匹配。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借助“互联网+”,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插上了“云”翅膀,也必将产生新的奇迹。正如市委书记乔新江在市五次党代会上向全市人民发出的号召: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高效便捷的物流新模式,带动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把信阳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电商物流组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