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党员群众心目中的头雁,引领着全村在脱贫攻坚的航线上高歌前行。
楼畈村位于董家河镇东部,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1875人,有贫困户56户130人。2014年10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该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玉宏以全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新官上任三把火。肩负着父老乡亲的信任与希望,张玉宏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摸清村情。楼畈村的村情是“四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创业成功人士多、考出去的大学生多、积累的矛盾多。如何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怎样才能重树村干部的威信?张玉宏的“第二把火”就是解决村里突出矛盾。他在村里组建了一支由所有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大学生组成的125人的为民服务队,并探索村民代表提案制,即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大会,群众代表提交各组各户的诉求、意见和建议,村“两委”在下次会议前予以解决答复,即便是村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村干部也亲自带领群众到相关部门依规寻求帮助。张玉宏的“第三把火”就是充分利用创业成功人士多、大学生多的村情,借助外力助推楼畈村脱贫。除了浉河区教体局的对口帮扶外,村“两委”发动楼畈村所有资源(亲戚、朋友、成功人士)回乡帮扶,全村58户困难家庭与12名企业老板结成“亲戚”,“一对一”帮扶,直到脱贫。目前,已陆续结成了帮扶对子85户,第一期帮扶资金5.8万余元,第二期12.5万余元,现正进行第三期帮扶。同时,扶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与信阳毛尖网合作,指导贫困户在网上销售茶叶,利用帮扶责任人的社会资源,拓宽农户茶叶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找到合适的致富道路,如引导贫困户种植桂花树、猕猴桃等,目前,已有6户贫困户种植猕猴桃20余亩,桂花树的种植正在洽谈协商之中。
扶贫先扶智,把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农民的下一代才不至于成为“贫二代”,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因此,楼畈村抓住贫困家庭下一代接受教育这一“拔穷根”的关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构建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脱困体系,28位成功人士对村里48名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不低于3000元的助学金,资助资金14.4万余元,同时加强对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并助其顺利就业。
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对于村里的建设,张玉宏早早就在心里勾画出了一幅蓝图。然而要办那么多实事,钱从哪儿来?他本人带头为村捐款20万元,并带动其他爱心人士为村捐款20余万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村里修了2条共4公里的水泥路。现在的楼畈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部分的村组道路得到硬化,群众出行方便快捷。
西藏林芝地区顺达成品油销售公司的孙庆亮帮扶了5户困难家庭,昌都市爵士岛咖啡厅的李时民资助2名大学生,信阳市汪氏伊美克商贸公司的汪发涛帮扶了13户贫困家庭,楼畈村村民谢家修出资20万元为村组修路……在楼畈村的村务公开栏上,那些为楼畈村的建设出过大力气的人,村“两委”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着感谢之情。
今天的楼畈村班子顺了,风气正了,干群关系也近了,全村上下的凝聚力和干事创业的战斗力更强了。通过提案制,有效解决和化解了群众的需求和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村。村里收到的提案件数从第一次78件到后来的38件,再到最近一次的不足10件,楼畈村也由原来的上访大户变成今天的零上访村。
受过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激发了反哺家乡的热情,他们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建言献策,累计为村里发展提出建议120余条。这些大学生还利用寒暑假为村里贫困户、五保老人打扫卫生、收拾家务,与他们谈心等,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