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李浩

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省委工作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尤其是首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信阳代表团代表中引发热议。

报告原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把高中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嫁接国内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党报点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省委工作报告把教育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的重要位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未来五年河南的教育规划,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未来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代表心声:杨万甫代表说,报告关于教育的段落,覆盖面广,惠及面广,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民办到公办,从国内到国外,包括了各级各类教育。幼儿园普惠性发展,解决了入园难问题;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解决了上小学难的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解决了经费和择校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且鼓励纳入免费教育,解决了中等教育空档问题;统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了学历向能力转变的问题;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解决了河南高效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站位之高、立意之远、惠民之广,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动。

吴德云代表说,在中央财政加大教育经费支出的大背景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革命老区信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市,免除一个高中生的学杂费,就等于能给一个家庭每年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直接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促进消费,使农民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铸造一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当前,外来投资增多,一个现实而令人头疼的问题是缺乏优质的劳动力资源,而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突破这一瓶颈。同时,也可降低犯罪率。建议省委省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可操作性。

吴同娟代表说,当前因优质教育不均衡,导致一些家长舍近求远,择校现象严重,加上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从而出现了“大班额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而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可使贫困学生不会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也不会因成绩差而上不了高中,几年或是十几年后,全省公民的文化素质将会进一步提高,河南将会发展得更快,中原也会更加出彩。“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的生活”也一定能够实现。

彭慧代表说,报告具体到教育方面,篇幅不多,但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含金量很高,体现了省委高度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我个人认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是教育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是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根本所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则需要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优惠政策,让农村留得住老师。对特殊教育要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对民办教育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引领,力避营利性办学。建议城区既要建小区也要建学校。同时,建议增加教师编制,加大教师招聘力度,解决二孩政策放开后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

沈振芳代表说,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代表,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让我备受鼓舞。我将把省委和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带回罗山,带回学校,引领全县广大师生积极贯彻学习省党代会精神。建议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部分加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抓源头,让更多优秀学生走上从师道路;扩队伍,增加教师编制;保岗位,将教师工资、津贴规范化,让教师获得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