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集团漯河总部的一个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分拣产品。 本报记者 向 炜 摄

本报记者 张家彬 向炜

10月27日至3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社长总编辑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开展题为“新媒体 新机遇 新挑战”的高峰论坛,并走进开源集团、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小商桥景区、舞阳贾湖文化景区、许慎文化园等地开展主题采风活动。本次主题采风活动是漯河日报社为庆祝漯河市建省辖市30周年和《漯河日报》创刊30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中的重要一项。

高峰论坛上,在媒体融合实践方面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业界专家、媒体大咖朱春阳、郭全中、丁时照、周劲、王平等分别从大数据、云计算、融媒发展、跨界整合、矩阵联合、多元发展等不同方面畅谈了他们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大家欢聚一堂,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地市报业发展的路径。

如果说,在经历了近年来媒体融合的多方探索之后,漯河论剑融媒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也还在大家意料之中,而接下来在漯河的一系列采风活动,则让这些媒体大咖们连连惊呼没有想到!

“没有想到小个头秀的都是大块肌肉!”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1948年设立县级市,1986年升格为省辖市,现辖三区两县,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总人口276万。建省辖市30年来,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漯河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2015年国务院开展的大督查中,漯河市以优异成绩名列全国受到表彰的20个市、州首位,今年将享受国家资金、项目、土地等多项激励政策,为更多项目落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与会媒体通过观看漯河市情宣传片、听取漯河市领导的有关情况介绍以及面对面和漯河日报社同仁交流等多个途径,对这个中原内陆的小个头城市,能够秀出大块肌肉,纷纷竖起大拇指,大家纷纷畅谈了各自对漯河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印象中北方城市很少有水,而淮河的两大支流沙河、澧河贯穿漯河全境并在市区交汇,一城春色半城水,寓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于一体的沿河美景尽显城中,说是水景城市、森林城市,一点都不为过啊!”

——“从提供的资料看,漯河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是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名城。置身其中,这里亲水融绿、环境秀美,有着如此独特城市风貌, 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名城实乃实至名归也。”

——“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美国杜邦、美国高盛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在漯河都有较大的投资项目。依法治市、基础教育、群众体育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漯河真不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文明的开放城市,而且还是食品名城、时尚之都和青春漯河。”

——“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全国首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市、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难怪享誉四方的食品名城漯河,能培育出双汇、南街村、乐天澳的利等一批知名食品企业。”

“没有想到两个村庄居然都那么美!”

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虽然只是3000多人口的村庄,却有着特殊政治意义。南街村迄今坚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道路,村民们过的仍是几十年前一样的集体生活,每天高唱革命歌曲,村口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巨型雕像。

在南街村导游的引领下,采风组一行先后参观了文化园展览馆,南街村东方红广场、生产区、住宅区、观光园和旅游园区。在南街村,很多地方都有毛主席的语录,村里的广播播出的是毛主席著作。

“太震撼了!过去只是听说,今天来这里实地走访,仿佛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四五十年前的中国。真没有想到,这里实行的还是按需分配,村民们免费享受水、电、气、面粉、节假日食品、购物券、住房、上学、医疗等多项福利待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里飞速发展,共产主义小社区,名不虚传啊!”重庆市彭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水日报》总编辑张波感慨不已。

“一个地处中原自然资源匮乏的河南乡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能始终坚持公有制,搞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到天下闻名的红色亿元村,这靠的是什么指导思想、什么精神、什么力量?”河南省《固始早报》社长、总编辑曹本国直言:“不要去管外界曾有过的一些质疑,但这里的村民生活得非常好。尽管我已经是第四次来到南街村,但每次来,每次都受到洗礼和教育。”

在漯河,还有一个村同样引人注目,那就是干河陈村。这个18年前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近郊村,不久前刚刚获得2016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能够获得这项荣誉,必须具备的要素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村民幸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

与南街村几十年不变的坚守相比,干河陈村走的则是一条完全求变之路。

依托村办开源集团公司化运作,该村完成了从“干河”到“ 开源”的历史嬗变,围绕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依托城中村改造,全体村民住上了楼房,并建成了开源大剧院、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服务设施,村民全部实现就地就业,60岁以上村民按月领取生活费,实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人居幸福”目标。2015年,村里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收益7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开源集团以干河陈村城镇化为基础,逐步形成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生态农业四大产业,净资产达20多亿元,使村庄变社区、社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市民更幸福,成为中国城镇化示范区。此举无疑走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前列。”安徽省《阜阳日报》社长张洪在参观开源旅游景区的神州鸟园、河上街古镇、淘宝街途中,和记者攀谈时感叹,“干河陈村能把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单凭这一数据,就非常了不起啊!”

在参观开源景区内的全国村长论坛纪念馆时,来自河南省报业协会的主编崔晓月和《佛山日报》总编辑助理黄琳情不自禁地同时拿起手机,玩起了自拍:“最美村庄我们也去过不少,但这儿有其独特的美,我们要留下美好的记忆!”

“没有想到贾湖文化让中华文化提前到9000年!”

贾湖遗址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讲解员一边带着采风组一行参观,一边介绍说,贾湖遗址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以及大量动植物遗骸;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永垂史册。

指着一处遗址,讲解员继续介绍说,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将中国的文字史、音乐史和造酒史都分别向前推进了3000年以上。

“真是太神奇了!真没有想到早在9000年前淮河上游地区的贾湖先民,已经开始了古稻的栽培,这对水稻种植起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日报》党委书记、社长李孝在听了讲解后,立即通过微信分享出去,“你看,不一会儿工夫,就有好多人点赞和跟评。回去后,我再详细地把我在这里看到和听到的情况告诉身边的朋友,让他们有机会都来这里看看,这里值得一看!”

在离开贾湖返程的路上,湖南省《常德日报》总编辑唐直秋还在和《永州日报》党组书记、社长刘波交流:“据有关考古专家论证,早在9000年前的贾湖先人男的身高有1.97米,女的身高达到1.74米,这一发现真让人唏嘘不已啊!

而平时就喜欢写诗的贵州省《黔东南日报》党委书记高俊华不等回到住的酒店,就迫切地以诗传声:世间都言五千远,贾湖已写一万年!

对走进“中国食品名城”(漯河)主题采风活动的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来说,还有太多的没有想到……

“没有想到许慎创作编纂的《说文解字》这么不易,前后用了30年之久,终成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洛阳晚报》总编辑李琦在参观许慎文化园时感慨地说,“汉字由点画而成,点联成画,画中寓意,意中带理,字与理融为一体。中国汉字果然博大精深,背后蕴藏着太多的智慧等待挖掘。另外,三国时期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早于赵州桥的隋代小商桥等名胜古迹,彰显了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没有想到双汇的食品做得如此精细!光是猪血就能做出十余种产品。今天通过实地走访双汇集团总部的部分生产车间,对这家30多年来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的食品企业,有了更多了解。双汇能成长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也就不奇怪了!”江西省《鹰潭日报》社长袁因告诉记者,“双汇控股母公司双汇国际成为一家完全国际化的食品企业,万洲国际荣登2016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和这家企业多年来坚持铁腕抓质量、铁心保安全密不可分。作为‘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保证体系建设双试点市’的漯河市,让我有了更深感受。此行收获这么丰富,在我来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