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李浩
两天来,信阳代表团认真讨论省委工作报告和省纪委工作报告。作为来自革命老区的代表团,大家十分关注老区人民如何全面决胜小康,为中原更出彩多作贡献,纷纷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展开热议。
报告原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不落。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扶贫资源精确配置,对贫困户精准扶持,对贫困人口精细管理。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革命老区、“三山一滩”地区为重点,采取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途径,突出教育、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水利、电网等领域专项扶贫,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做到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生态环保协调并重、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压实贫困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对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脱贫攻坚是群众所呼所盼,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党报点评:从专项扶贫到精准帮扶,从压实责任到严肃问责,报告的每句话里都有实打实的干货。尤其是这部分的最后一句,“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这场硬仗。”让人倍感振奋!
用“愚公移山”这一意向来立志,感觉很到位。让人不禁想到了愚公答智叟的那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们河南拔穷根、我们老区奔小康需要的就是这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和乐观主义精神。
代表心声:刘勇代表说,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要求,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对国家级贫困县和中办定点帮扶县光山县来说,更具战略性和指导性。目前,光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万户、5.7万余人。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化程度深、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低,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为此,县委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全面建设中国智慧之乡”的奋斗目标,并坚持“以扶贫开发工作为总引领、以实施‘六大战略’为总支撑、以弘扬‘五种精神’为总保障”的发展思路,与省委工作报告的精神相吻合。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五个一批”和省委“转、扶、搬、保、救”的要求,立足光山实际,推广“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模式,培育壮大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好“电商+羽绒”“电商+农副产品十宝”等,走“电商+扶贫”的路子;创新发展金融扶贫、“保险+扶贫”项目等,增强扶贫的实效,全面建设中国智慧之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河南崛起、中原更加出彩当好前锋。
吕旅代表说,新县是全省唯一的将军县,老区要脱贫,必须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三区三县六示范”建设。建设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2017年整体脱贫、2018年建成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加快培育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以及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产业“四个一百亿”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树牢“全域生态化”理念,创新主体功能区建设模式,实施大别山(新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建,构筑江淮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持续提升县城带动能力、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发展格局;建设智慧城市示范县,加快“互联网+”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应用;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区精神,加强文化品牌培育,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深化文明创建,争取2017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金涛代表说,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但如果“第一道关口”把不好,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就会导致脱贫工作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要做到精准,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到位,必须号准脉、开好方,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真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要紧紧围绕民生改善这一根本目的,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千方百计补齐民生短板,带领群众“冲刺”全面小康。近年来,贫困地区“三留守”人员生活更为艰难,各地应探索建立健全关爱“三留守”人员工作机制,让留守群众安全有保障,困难有帮扶,生活有温暖,精神有抚慰,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应实实在在解民忧,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创新出路、探索经验。应用好“一批政策”,做好扶贫开发与低保、五保、危房改造资金扶助的衔接,实现贫困人口政府兜底保障“全覆盖”。
黄炜代表说,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重在抓好工作落实。作为基层党工委书记,只有全力以赴抓工作落实,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才能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中做出优异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挥鲇鱼山街道办事处靠城、沿路、临库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育强特色农业,在城市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上做文章,用活“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蔬菜、香菇、草莓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建成脱贫致富的绿色经济廊道。动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家办企业,以吸收无劳动能力致富的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形成以强工兴农抓特色、依托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为群众快速脱贫,长远致富,全面小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