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国亮
9月4日,星期日。
记者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康复医学科时,看到马拥军一会儿在整理档案材料,一会儿到治疗室指导患者注意康复要领。为成功创建三甲医院,自8月份以来,身为科室主任的他和医院其他所有人员一样,放弃了双休日,加班加点,查漏补缺,迎接即将到来的检查验收工作。
按照援疆政策规定,医疗援疆的期限为一年半,而马拥军一干就是近三年,“当初选择留下,只为一句承诺。去年,援疆任务即将结束时,医院党委和十三师党委分别找我谈话,说医院要建立新科室,希望我延长援疆期限,留下来帮助建设新成立的康复医学科。看到受援地如此诚恳的邀请,我虽然犹豫了片刻,但还是坚定地给予答复:只要是有益于哈密患者,有益于援疆事业的发展,我愿意!”利用休息的间隙,马拥军微笑地满足了记者的好奇。
割舍亲情 只为援疆情
“由于不适应妹妹家那边的生活,如今,87岁的老母亲从福建回到家乡,住进了养老院。”一谈起对老人的愧疚,马拥军就像3年前离开信阳一样,眼里顿时有些湿润。
2014年3月,河南省第八批对口援疆工作启动,身为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的马拥军接受了组织的选拔,顺利成为一名援疆医生,被派到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来疆之前,马拥军也曾有过犹豫,因为,大女儿再过一个月就要结婚。当时,他和妻子正在忙着筹备女儿的婚事,而且母亲刚刚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正需要他的照顾。当马拥军对母亲讲了自己要去援疆的事情后,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母亲虽然心有不舍,但想到援疆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大事,十分支持儿子的工作。小妹为了解除哥哥的后顾之忧,让哥哥安心援疆,把母亲接到了福建泉州与她同住,由她照料。
而在一年前,当答应了医院延长援疆期限后,马拥军再一次陷入了纠结。在福建妹妹家的母亲,曾几次打电话询问他的归期。当听到母亲在电话里一次次表达着对自己的思念时,马拥军心里很是难受,却不敢对母亲提及援疆延期的事,只好分别给哥哥和妹妹打电话,让他们帮着安慰母亲。
终于有一天,马拥军接到母亲的来电:“儿啊,听说你在那边表现不错,还要再干一段时间,那就好好干吧,不用担心我!” 放下电话,马拥军泪流满面。
钻研医术 精诚显仁心
启程援疆前,虽然马拥军心里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当来到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后,看到到处灰蒙蒙一片,异常冷清,心情顿时失落下来。再加上哈密地区气候干燥,春天沙尘非常大,导致他经常流鼻血,但他极力克服对环境的不适应,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骨科方面的专家,马拥军被分配到第十三师红星医院骨二科。在骨二科,他实施了医院之前没有开展的中医治疗骨伤、慢性疼痛、颈肩腰腿痛等项目。同时,他充分发挥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特长,研制出“疼痛酊”和“筋伤散”两种治疗药物,临床使用后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慕名前来。
2014年11月,红星医院综合楼启用之后,成立中医分院,马拥军被调到中医二科(疼痛科),他的中医骨科治疗技术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一次,一位50多岁的妇女不小心扭伤了腰,被送到红星医院治疗,腰部的疼痛使得这位妇女身体不能直立。马拥军对其作出诊断,认为可以先使用中医的方法做一个前期的治疗。在征得病患同意后,马拥军和其他两位医生对其进行了推拿治疗,病患当即就感觉疼痛有所减轻,到了治疗的第二天,病情已经得到缓解。
在疼痛科,马拥军利用自己治疗颈肩腰腿痛、慢性疼痛的技术特长,和同事们开展了很多治疗项目,并精心组方配制出“颈痛酊”,用以治疗颈椎病、颈周围软组织病,临床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广泛好评。2015年,一位巴里坤县的哈萨克族牧民腰疼了很长时间,听说红星医院援疆医生马拥军医术非常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他。经过仔细检查和详细询问后,马拥军发现这位病人患的是因牧区气候潮湿和常年劳累引起的椎间盘突出,便为其进行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通过短时间治疗,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缓解,他和家人高兴地连夸马拥军医术精湛。
医疗援疆 “造血”是关键
在为病患诊断、治疗的同时,马拥军明白,援疆“造血”的意义远比“输血”深远,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他援疆的重要职责。于是,马拥军特别注意在“传帮带”上下工夫,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术精湛的队伍。
2015年,红星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医院党委安排马拥军担任科室主任。面对全新的领域,既要抓人才技术的培养,又要抓科室的规划,马拥军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来到新科室后,他立即开展调研,借鉴内地先进的康复医学科建设经验,立足实际,制定科室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科室品牌建设,做到“特色鲜明、技术成熟,水平先进、地区一流”。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康复医学的相关知识,要求科室医护人员树立康复新理念,共同学习、探讨业务知识,举行技术观摩,开展业务评比,提升理论水平,推动科室建设不断发展。如今,康复医学科运行已逐渐步入正轨。
“我希望医院今年能够顺利通过‘三甲’验收,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如果成功的话,将为我近三年的援疆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体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人生价值。”马拥军对记者说。
编后语: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正是援疆干部人才不懈地耕耘着“一带一路”肥沃的土壤,充满生机、万千气象的新疆才愈发美丽。本报自10月12日推出的“大爱无疆 情洒哈密”援疆干部人才系列报道,至此暂告一段落。因笔墨有限,不能详尽陈明清、陈旭东、王全峰、刘祖刚、黄占魁、李新、张家良、马拥军等8名省派信阳援疆干部的所有事迹,但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们倾情投入援疆事业那种敢于担当的勇气、乐于奉献的精神、争创一流的激情,充分展现了信阳老区干部的良好形象。虽然离援疆工作结束还有两月有余,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默默地践行着责任和使命,打通向善向美的最后一公里。在此,我们向他们以及所有的援疆干部人才致敬!